更新:
看了《无价之宝》的韩国原版《担保》,是2020年的电影。
相比而言,个人认为从人设、人物关系、伏笔细节上来说,《无价之宝》都比原版更好:
原版《担保》中的单身中年男其实并不具备特别明确的设定,展示给观众的只是他的单身状态、催债职业、身边有个同事兼兄弟,看不到他作为主视角所应该具有的更详细的生活状态,他为何始终单身?情感状况如何?除了小女孩之外,他还在乎谁?他原本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还是说就是单纯没有目标地活着?如果不是小女孩走进他的生活,他原本的人生轨迹会是怎样?
而在《无价之宝》中,创作者对石振邦这一人物做了更详尽的日常状态和前史的展现:由于无孩而离异,但本身却喜欢孩子;唯一的朋友杨武曾经被他救过命,因此尽管他很废柴却仍然和他形影不离地做兄弟,也侧面反映出石振邦确实是个重情义、敢于为身边人勇敢一把的人物光环,凸出的是一股子野性;石振邦和曼丽的情感关系也搭建起来了,能够展现他的情感偏向和之所以多年单身的原因,这是原版中没有的;而且杨武作为“四五叔”这样的一个身份,在插科打诨、喜剧性的塑造上也比原版中相对应的那个角色更加出彩。
其次,我们在《无价之宝》中可以看到不少细节伏笔,很多的道具充当了作为“悬念”的功能,比如石振邦给小芊芊买的书包,给曼丽准备的红裙,以及多次出现的传呼机、游戏机等,这些道具都是把石振邦和小芊芊链接在一起的媒介,尤其是石振邦正是因为看到了小胖子背着的书包才找到小芊芊的下落;而在原版中,男主找回小女孩的过程非常简单而理所当然,弱化了这一段的冲突感,他从买方手里带回小女孩的同时也主动提出花一大笔钱来赎,难免是这个人物看起来颇有圣父光环;而在《无价之宝》中,石振邦不仅开车撞烂了ktv大门,也是以一种完全不好惹的亡命之徒的形象来“夺回”芊芊,而不是“赎回”芊芊,这样更符合“施行人间正道公义”的普世价值观,也更有鲜明的人性色彩。
再如人物关系上,《无价之宝》中三人有“三叔”“四叔五叔”“老六”这样的彼此称谓,以及“你会什么呀”“监护人,就是把你当宝”等等非常能拉近人物之间亲近感的细节设计,且在河边想办法收养芊芊的情节点上都更着力于展现石振邦的心理挣扎,内心戏抓人;而原版中其实并没有看到男主足够的内心挣扎,男二更是没有对小女孩产生太多情感,仅是起到推动剧情、侧面衬托男主更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品质,起到的只是功能性作用。
至于大家都在吐槽的后半段芊芊成名,在原版中,女孩是考上了好大学,成为了受领导人称赞的知名翻译官,相比于改编版变成大明星来说更加可信,但同时也没有太多视觉上发挥的空间;改编版为芊芊设定的是热爱舞蹈的人设,舞蹈在电影视听上确实更有可看性和诗意感,虽然后续成为大明星之后的剧情走向确实过于偶然和随意,不够可信。
总体上说,韩国原版《担保》的故事看起来相对扁平,男主和朋友也比较工具人化,他们的生活里仿佛只有小女孩一人,所以不够真实;悬念伏笔较少,事件的接续比较理所当然,平淡而缺少情感冲击;《无价之宝》不但设计了更多道具伏笔、悬念感、人物的野性力量、小心思、情感状态,对90年代中国乡镇的场景表现以及剪辑节奏上都更加可看,所以改编得比较成功。
原评:
几年前《啥是佩奇》在网上火起来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张大鹏导演,这部短片真的非常惊人,无论是故事的走向、乡土风情的展现、音乐和快节奏剪辑的搭配,都让我觉得这位创作者具有相当的灵性和巧思。在《无价之宝》的前半部分,我依然能感受到这种对视听节奏的极强掌控力,而且还是十分熟悉的乡土气息和小人物的摸爬滚打故事,尤其是人物身上那种对看似不要紧的事件的坚持,所以这部片的优点非常明显,整体瑕不掩瑜。
我还没有看韩国原版,单就《无价之宝》的故事而言,我觉得前半部分也就是芊芊长大之前的段落是很成功的,从两人要债失败、被迫收养芊芊、发现芊芊被卖、抽丝剥茧找回芊芊、到想办法入学,整个段落内部的相互勾连和戏剧性都很强烈,看点和喜感很足。美中不足的是,石振邦对非亲非故的芊芊产生感情的动机有所缺失。虽然一开始就用“石振邦为救好兄弟而断指”的前史来给他树立一个有情有义、心地善良的人设,后也用了“石振邦在曼丽落难时没有趁火打劫”的动作来体现他比较正派的人格,但是这还不足以支撑石振邦对芊芊的情感关系的建立。它们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我觉得应重点着墨在石振邦与芊芊本人的互动中(例如芊芊在某个时刻对石振邦做出了一个保护或关爱的动作),让石振邦之后决定找回芊芊的行为更加可信。
无论如何,幼年芊芊的部分比青年芊芊的部分更能捕捉人心,可能是因为幼年期间这对“伪父女”的关系始终处于“情感搭建中”的阶段因此更有悬念感且令人期待,而长大后的芊芊与石振邦之间的父女情感已经搭建完成,所以只能再去挖掘其他的看点,于是生母一言不合就出现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它和《人生大事》展开了相同的故事走向,就是当父女矛盾解决后,只好让生母作为新的矛盾点出现。当然《人生大事》的生母情节更显煽情和苦情,《无价之宝》的生母线索还算收敛,没撒狗血。看到一些评论说生母自杀这个情节很不必要,但我觉得这个安排非常合理,一是因为生母看到了石振邦要给她治癌症的决心,被感动,却不想拖累他,所以自杀;二是她活着确实已没了盼头,既然看到了女儿长大后的样子,又没脸认亲,所以就在和石振邦领证、给了石振邦作为芊芊法律上的父亲的名义后义无反顾地自我了结,不拖泥带水,也避免了煽情。
但我依然要专门另起一段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曼丽不联系女儿啊?她不管在哪,过得多难,我想都应该想办法联系女儿,除非她失去了行动能力或人身自由。难道是我错过了什么关键情节?
接下来是故事的后半段,青年芊芊的部分为什么整个非常奇怪,非常突兀?芊芊从学生成为大明星,似乎过于理所当然;张国强被石振邦误杀,似乎过于偶然;石振邦坐着热气球飞天了,这又是一个偶然。可能芊芊长大后的故事非常难写,于是不得不放进了这些偶然情节去推动剧情,但总觉得比较无厘头。也许我们可以将之解释为荒诞,命运的荒诞性,但是它们又只是意料之外,却不在情理之中,所以又不像是真正的荒诞故事那样有反讽的意味和震撼的力量。举例,《三块广告牌》所带来的荒诞感是警长得了癌症去世,同时女主米尔德雷德也没钱续租广告牌了,但这时她却收到了匿名人替她支付的租金。最后揭示,原来那租金正是她一直逼迫的警长所支付的,尽管那广告牌的内容就是对警长的质问。警长确实没办法找到害死她女儿的凶手,却在死后自付租金来支持那个看似始终和自己对抗的米尔德雷德,而他们可能无论如何永远都找不到那个作案凶手。所以我觉得真正的荒诞应该是:即使人们真的在为目标努力,但命运始终不讲道理,于是再多的努力都会败给偶然。就像蚂蚁一辈子都在努力搬砖盖房,却一瞬就被无意间路过的路人踩死。然而《无价之宝》后半段的偶然事件好像没有达到荒诞的真正高度,观感不尽人意,有竭尽苦思只好刻意安排之嫌。
总体上说,我非常认可《无价之宝》这部电影,尤其是石振邦开车撞进夜总会、救出芊芊,芊芊趴在他背上哭着说再也不唱歌的时候,非常让人心疼;另外这种“伪父子”情的人物关系本身也很有张力,不过市场上这类故事也不少见了,去年的《人生大事》,前些年日本的《白兔糖》《小偷家族》,印度《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以及伊斯特伍德《完美的世界》等佳作在前,想要写出新意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