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刺猬》,围绕着两个世俗眼里“不正常”的人展开的故事。

王战团是一个在循规蹈矩过生活的东北大家庭中,一心向往太平洋的魔怔人,他的小侄子周正则是集口吃和留级于一体,被大家戏称“磕巴”、“傻子”的中学生。一老一少,在身边人的眼里都显得格格不入,简称“中邪”。

于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周旋开始了。

家人找来神婆给王战团治病,他不仅拒绝给神婆下跪,还状若无辜地贴脸开大;家人限制他出行,他一个不注意就溜之大吉,去奔跑、去游泳,去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年少的周正也同样如此,沉默、跳楼都是他反抗的方式。

在跟家人日复一日的周旋中,俩人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向往的自由是不被家人认可的生活方式。

“远方的汽笛已经响起,生活却拦住了我的去路。”

二、

这个“生活”的背后,是整个家族乃至常规世俗的凝视。

要与整个外界的目光对抗绝非易事,在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下,人一出生便化为了一颗抛向水面、身处圆心的石头,被一圈一圈的涟漪围住,活在强烈的社会羁绊和期待中。

在家人的期许和眼泪中,“中邪”组合也曾试着让步:王战团答应配合赵老师的治疗,周正也拼命尝试治疗口吃。

但这种退让只会助力血淋淋的矫正行为,并不是突破卡住的钥匙。

最终,周正也终于意识到,没有必要将不合适的脚塞进灰姑娘的水晶鞋里,自己的人生,不该由别人来定义是不是“死子”。

三、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赵老师二进家门,王战团的哨声如同远方的汽笛,提醒周正不要下跪,而周正也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向企图规训他的人发出了强烈的质问。

这一次,汽笛再度吹响,而从生活中醒来的二人,成功迈出了不再被卡住的一步。

细思周正的成长史,其实也有一个从“怀疑自己”到“接纳自己”再到“施行反抗”的过程,比起反抗,接纳自己才是最难的一步。

密不透风的注视就像美杜莎的眼睛,会将人同化成一样的石头,幸运的是周正还有姑父作为领路人,王战团之于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战友。

四、

结尾的部分处理得很妙,影版的改编,让周正在个人与家族、理想与现实中寻得了一个平衡。

周正叫醒了王战团,后者冲出精神病院奔向大海;而周正自己也成功摆脱禁锢去往远方,尽管没有原谅过去父母的所作所为,但他依然成功跟家人和解,我一直觉得这个爱与恨并存的结局堪称神来之笔,没有过于跳脱现实,也没有彻底击碎理想。

周正看清了自己的形状,再也不会被别人定义自己的属性,“我与世俗周旋久,宁做我”,王战团和周正坚定做自己的那一刻,他们的身边便已是浩瀚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