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有人给《小丑2》打差评:

有人认为是因为它没有按照漫画的调性塑造出一个癫狂拉风的反派,那倒不是我,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超英漫画或电影,对小丑在漫画原作里的形象也不是很感兴趣,会看《小丑》是因为我喜欢华金·菲尼克斯;

有人认为是因为它没有拍成小丑和小丑女大闹哥谭的爆米花爽片,那倒也不是我,因为我从一开始就预感到不会这么拍,毕竟第一部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很反传统了;

也有人认为是它的歌舞桥段太多,老天呢,我可是个“音乐剧粉”啊。

……

左思右想,我真正不喜欢《小丑2》的原因可能从《小丑》要拍续集的传闻刚出现就盘桓在我的大脑里:这是一部根本不应该诞生的电影。

事实也是如此,它的故事说服不了我。就算托德·菲利普斯在他的ins上po出一吨美丽的剧照库存也拯救不了这个续集。

目前我们大致上都能认同的是,《小丑》和《小丑2》放在一起,试图讲一个赋魅再祛魅的故事。前作中,小丑“杀死”了亚瑟,并且脉络有迹可循。边缘人在残酷社会的进攻下失掉一座又一座堡垒——事业追求、身份寻根、情感期待……最终手无寸铁的亚瑟在演练登台的最后一发空枪下毙命,小丑从他瘦至畸形的骨骼中生长完成,破皮而出。底层狂欢中的血笑脸,是将所有苦难泼成艳丽的笑料,他狭路登顶,无路可退。

如果想把这个“小丑”再变回“亚瑟”,《小丑2》应该做的是让亚瑟再“杀死”小丑。正如同片头那段复古动画所展现的,“小丑和他的影子”要不停地角斗厮杀夺取身体的控制权。但,亚瑟是杀不死小丑的。

在第一部结尾脚踏治疗师的血一步步走向虚无与光明并在其中狂舞的小丑,怎样才能被瑟缩在角落里布满创伤的亚瑟·弗莱克杀死呢?我不知道,或许编剧和导演也不知道,所以《小丑2》不能以杀疯了的、杀到战无不胜的小丑开局。在片头,他们干脆忘掉那个语焉不详但意犹未尽的收尾,把那条宽敞明亮到诡异的走廊直接换成逼仄、阴暗又脏乱的班房。小丑自觉地哑火,乖乖担任起了亚瑟的“伴唱”。

这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呢?亚瑟被阿卡姆疯人院与监狱无异的“体制化”监管“驯化”了吗?可是如果小丑再被驯化成亚瑟是如此地容易,有必要拍上两个多小时告诉我“他终究只是亚瑟”这样一个开场第一秒就已经很清晰的事实吗?

就这样,在这种“我们不能直接请出小丑但我们必须有小丑不然接不上前作”的矛盾和扭捏中,小丑成了亚瑟的影子,只有在亚瑟对莉近乎乞怜的顺服和求爱之外零星的幻想(多以歌舞表现,莉:“我们的武器只有我们的幻想。”)中,才能堪堪露出半张脸来。

影片似乎想用理性的庭审和迷狂的歌舞分别代表亚瑟和小丑所处的社会和精神状态,这看似是一个合理的构想,但以音乐剧的文本来说并不是很高明的处理。问题在于,《小丑2》的歌舞和叙事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也是这一点导致不少人发出“唱得太多了”的观感。为什么观众对其他的音乐剧不会有这种感觉(虽然也有这两个类型的影片受众重合度的问题啦),因为在音乐剧的惯常逻辑里,歌舞是人物感情的接续和延伸,与文戏紧密结合、融贯成一体才好。

举个例子说,在更好的音乐剧文本中,编导会让亚瑟直接唱出他“不想成为小丑”,或是让亚瑟与小丑在以歌曲为媒介的情感表达里进行争辩,用来展现二者都想剥离对方却一再落败的“灵肉互搏”(简单粗暴如《化身博士》,都能让一首Confrontation充满张力)。导演如此坚定地用“念白”和“唱歌”来强硬分割且刻板化亚瑟和小丑的形象,仿佛还想借此玩一手“黑色幽默”,丢弃了小丑的亚瑟对满脸粉墨的莉说:“求你别唱了。”大半个影厅哄堂大笑。但试想,如果让亚瑟唱着说出这句话来,难道不是更幽默?(节目效果大概堪比《悲惨世界》里的珂赛特深情告白马吕斯:“Then make no sound.”)

当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歌舞片(就比如电影里阿卡姆疯人院放映的《篷车队》——《爱乐之城》的致敬的就是这一部)倒是经常出现大段大段“没什么意义”的歌舞桥段,为了合理化它们的“无意义”,老片多半把它们设计成“戏中戏”,纯为炫技、纯为娱乐,现在的歌舞片很少这么处理了。《小丑2》显然也不属于此类,它是想传达出某些“意义”的。

但在这里,唱歌的始终只是小丑,而不是叙事主体位置上的亚瑟。歌舞只是生硬分割二者的讨巧办法,是小丑为亚瑟代言的方式,是在用小丑给亚瑟的懦弱和残缺进行暂时性的“补偿”。当亚瑟需要用到小丑来满足他的表演欲时,小丑就出现,表演完成,小丑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也就是说,在第一部中已经成长到完整成型的、接替并保护了亚瑟的小丑形象,在第二部里成了一个主动性全无的工具,几次三番被“小丑女”勾引出端倪,再扶不上墙地躺回本就扶不上墙的亚瑟身后。于是,小丑在歇斯底里的庭审后没道理地匆忙谢幕,没道理地让亚瑟承担了狱警们本该用来“杀死”小丑的殴打和侵犯。

而当你开始质疑小丑作为一个角色的主体性,导演突然兴奋不已地现身,端出《小丑2》浓墨重彩的题眼:你的期待本来就是错的,因为——从来就没有“小丑”啊。

这难道不是在对观众实施绑架吗?像极了在争论中率先挑起事端,之后又质问你为什么情绪那么大的不讲理。

或许“小丑”确实已经死在了第一部,就像我一直认为应该的那样。回到最初,我认为《小丑2》是一部不应该诞生的电影就是因为我总感觉小丑在第一部除了死亡没有更好的结局。小丑的极致喜剧恰恰是他的极致悲剧,而真正的悲剧是俄狄浦斯自废双目、游荡荒原,是狭路登顶、无路可退之后的纵身一跃,接着寒风凛冽、大漠苍黄。而不是在达到顶峰后,悬崖的崖口突然出现一道漫长的缓坡,让你在相似的风景里重蹈覆辙般,慢慢安心地退化回谷底,就如同亚瑟在莉身上重复地祈求着他曾向索菲和默瑞祈求过的怜爱与光荣。

所以,如我在短评里所说,《小丑2》在我看来,好像始终在呈现一种为orgasm之后的疲软拼命挽尊的可怜姿态。尴尬在于,激扬和呐喊的冲动到了顶点本身就只会是平静,疲惫和沉默是可接受的,你只要沉睡过去,沉进或明或暗的梦境里去就好了。但《小丑2》似乎把“小丑之死”看成一种羞耻,硬是要亚瑟挣扎着醒过来,一遍遍虚弱地向莉(或是观众?)求证:我的电影是真的很好看吧?

最后,我不喜欢《小丑2》还有一个题外话原因,因为多少沾了点个人恩怨所以放在最后提。那就是我对华金·菲尼克斯的失望。作为一个喜欢了他很多年的,姑且称作是“影迷”吧(具体有多喜欢呢,喜欢到我看过他这辈子出演的所有作品——这是个写实而非夸张的说法,所有,包括他年龄还没到两位数的时候客串的第一集座机画质的电视剧),对最近的一些“戏霸”“改本”“导演倒油”的风闻自然也是有所耳闻,而近期在网络上流出的Lady Gaga被删减片段(这会不会是我整篇发言几乎没怎么提到莉的原因呢?)似乎也若有若无地佐证着这些传闻。或许我最大的错误是在《小丑2》立项之初相信了他还会如上一个十年那样认真对待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