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在奥斯陆看了这部电影。影片里,不同的人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痛苦,唯独女主的父亲 Gustav 似乎毫无所动。

当爹的容错率已经很高了,更不用说是一位有才华的爹。

在他看来,抚养孩子不是义务,而是手段。他利用小女儿参演完自己的电影后便彻底消失了十几年,让她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情感崩塌。

“为什么要选择消失?”他的大女儿问他。

“因为照顾孩子会耽误自己的事业。”他说。

可讽刺的是,他在拍完小女儿参演的这部电影之后,也没有任何新的作品。

亲情是改变不了他的,只有死亡可能。

看着自己年老体衰,自己身边一个个老伙伴也快站不稳了,他便想完成自己“最后的作品”——写一部以他母亲为蓝本的剧本(尽管他否认这一点)。

他认定大女儿是这部戏的唯一女主角,即使他从未完整看过她的舞台剧演出。

于是,即便断联十几年,也能厚着脸皮突然出现在家庭聚会上,试图扮演一些”爹的角色“。

虽然被拒绝了,他还有好莱坞女星。

拍摄进度虽然不顺利,但依然推进着。他依旧强硬、专横。但最终压垮他的,可能是那位女星决定退出。

然而,大女儿在小女儿“强塞”剧本之后,被其中的内容打动,最终决定接演。因为她觉得,他“懂”她。

老登一生来去自如,靠着才华和名气,他暴躁的脾气被反复包容。他躺在病床上还可以调戏小护士;需要人时,能回头找那个曾被他伤害的小女儿来帮他做剧本调研,找那个曾被他辜负的大女儿做女主角,甚至找刚刚见面的外孙来演剧中的小男主。

已经很难看出导演是否在进行某种高级讽刺。

那些伤害别人的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出现,甚至提出更过分的要求,而被伤害的人,却选择陷入纠结、痛苦,最终原谅。

也许人类就是如此脆弱——相比坚持对立,和解来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