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正看完了《美国内战》(Civil War)这部电影,那些顾名思义而期待以轻佻娱乐的心态对美国进行冷嘲热讽的人们恐怕要大失所望了。这部影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一部公路片,其主要内容是一队记者在前往作为内战前线的华盛顿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历。不过我们在影片中确实可以隐隐窥见美国政治社会存在的诸种问题,比如宪政危机——总统谋求第三任期,并解散联邦调查局、调遣军队轰炸美国公民;比如社会分裂——嗜杀成性的美国大兵逼问一众记者“你们是哪种美国人”(What kind of American are you);以及,作为所谓“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的失效——女主人公作为一名“身经百战”、记录异国内战而希望以此警示国民的战地记者,在目睹叛军攻入华盛顿、轰击林肯纪念堂等众多美国精神文化象征时却濒临精神崩溃。

而与那些惯于进行理论分析的人们所期待的相反,影片对这些政治社会问题只是作为内战的起因或表征一带而过,而更多着墨于对准战争状态下的社会关系进行描摹。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此片的主题——如果非要这么说的话——其实是高度弥散性的,创作者并未试图在电影中剖析美国社会问题的成因,而更多的是朦胧含蓄地表达了文化精英们对政治衰败的一种忧虑与恐惧:似乎美国政治社会的各个部门的运转都出了问题——难道影片中那些美国公民在面临僭主的惺惺作态与轰炸机的隆隆轰鸣时,内心不感到恐惧吗?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看到主人公们与士兵进行紧张对峙之时,不也屏息而危坐吗?女主人公在深入华盛顿的巷战时,她那充斥着结痂了的伤痕的心灵又在因何而剧烈地搏动呢?最为可怕的是,如果法律、政治等诸种途径都无法解决问题,那么面对朋友、邻居、国民、“同胞”,美国人最终是否确然要走到刀剑相向甚至物理消灭的地步?作为一种最为激烈的冲突形式的内战本身——相对于政客们的明争暗斗和网络暴民的相互攻讦——正是文化精英们通过《美国内战》所凝结而成的对美国未来的终极忧虑和终极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