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剧评写于2023年12月24日,130年前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诞生日。2023年12月24日,我们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起学党史,我和一位在中央党校学党史的博士生同行,在公共讲解之外,这位党校博士生会时不时和我讲起什么。
在立体展览长征路的时候,他问我看没看过《理想照耀中国》,说里面有一章节讲炊事班的故事,天上地下白茫茫一片,战士们帽檐上的红星蔡特别闪亮亮——那是一个特别的展厅,用多种先进的数字科技逼真再现了80多年前的长征场景,天上地下白茫茫一片,在巨大的感官刺激下,他这个专业人士也想起了我这个电视剧观众所想起的,同样的画面。
在一张中共一大召开前的党小组旧址照片前,在一些合照之前,他问我,之前看没看《觉醒年代》,最近又看没看《问苍茫》,都讲了很多革命故事。
在这之前,我从没想到过,这么专业的人士,也是看红色电视剧的,也是会在很多时刻和我一样讲起那些电视剧,将电视情节作为我们理解和铭记历史真实的辅助的。
我说,我看过《问苍茫》,我还情不自禁在豆瓣写长评。我说我觉得那些切入点很有意思——拍"一大",不拍开会,而是拍青年毛泽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始末,与史实侧面交锋。我作为观众,感觉电视剧为我拽出了并不熟悉的细节史实条线,也连缀起了重大历史之间的因果脉络。
然后我们看到了安源矿工所使用的——器具。我低低地发出惊叫。他问我,你是不是又想起了《问苍茫》。我说是的,我想起问苍茫一开始讲道德安源矿工地生活境况,他说如果探入历史深处,就会知道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它有着相当长的酝酿过程,统筹组织阶段,和胜利后更长的保卫罢工果实的实践。他说我应该继续往后看,电视剧还会向后拍,它有很多细节都是真实的,也比这个纪念馆讲得更详细,它表现全程,它从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调查开始拍起,将路矿工人运动的全过程像一幅重点突出的卷轴画一样展开。《问苍茫》对那段历史的回溯,恰恰回答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是如何凭"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问题。
我说我的老天爷,我没想到我们在严肃的历史纪念馆里,会这么频繁地聊起电视剧。
我们身边的其他老师问我们,有没有看过《恰同学少年》,我说我还推荐《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大家聊这些剧都特别依托史实,编剧肯定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说据我了解这些剧集会配历史顾问,党校博士生告诉我很多编剧本身就是党史专家。
他又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起居注,电视剧写得很逼真,但他想想就知道,是有艺术创作的。我说应该是可然性、或然性地创作,又合乎时代又贴合人设,让我们觉得每个事情都可能是真的,但那么多添加总是难免有些不尽然真。他说对。对于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电视剧主创团队严谨地进行了考察。而发掘不为人知的故事并用影像的形式表现,使其思想动线尽可知、可感,方见功力。多条故事线穿插并行,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使得整部剧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人性的真实与温度。这种情感与历史的交融,让人为之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像《问苍茫》。对于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并没有采用生硬的方式去描述这些事件,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描写,使得这些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真实。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也使得整部剧更具艺术感染力。
然后就夸起了演员,真的是不得不夸,还一起聊了是不是用ai合成了脸,为什么我们越看剧里的人越像是展览馆里面的照片活了——剧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他们成功地塑造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不仅形似,更是神似。每个演员都把角色塑造得非常立体和真实,我们真的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剧里,青年毛泽东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逐渐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剧外,我们在博物馆看着这历史的正写,聊着这历史的侧写,在强烈的互文感中,反复聊起那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历程、思考的人和验证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