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熔炉》和《七号房的礼物》,都没有很打动我。难道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不是。但我总觉得催泪的部分让我感到出戏。我总有一种感觉,好像导演在向我强行输出观点,包裹着煽情外衣的观点。就像琼瑶剧,我不管符不符合情理,我就是要感动你。

一、情理性

局长丧女之痛可以理解,可哪个父亲愿意承认自己女儿是被人奸杀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应该从内心抵触这一事实吗?当真相是意外死亡时,为何还非得把自己女儿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呢?就算这个局长是冷血动物吧,那么从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结果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

精神病人的证词不算数不应当是法律界共识?没有证据又怎么能定罪?法庭更是跟闹着玩似的,难道现代韩国司法系统就跟原始部落一样吗?

监狱死刑犯和普通犯人混住不说,这个管理也太随意了吧。在里面做什么都可以,还定期组织活动,和养老院有什么区别?这哪是监狱,明明是天堂好吗?

二、人物脸谱化

局长全程反人类行为,科长从霸道总裁一下子转变成天使叔叔,监狱里面的人更是一个比一个好。即便是那个最开始想告密的,也是真诚的可爱。难道,人真的非善即恶,非黑即白,善良的人永远善良,恶的人一直就恶?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不会发生动摇?这样的人物设定更像是童话故事。

三、主题思想

是要批判法律条文的不完善,还是法律制度的不规范,还是整个司法系统已经无可救药,权力控制一切?什么都批就等于什么都没批。另外,主人公这样的设定有没有问题呢?一个完全没有或过渡自我性的生活方式就一定是完满的和可行的吗?虽然完全不考虑自己,没有个人意识在人际交往中确实会赢得他人的好感,但也常常会导致轻视和忽略。这样的复杂性被导演完全无视掉了,使得整部影片具有一种单薄的向善性。而且,如果人人都没有自我性,那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伟大的不朽的作品可,只有贫乏的表面的快乐和幸福,不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

文艺作品反应现实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真实(在这一块,陀氏和普鲁斯特是标杆);也不是不可以批判,但要建立在符合逻辑或情理的基础上。不然,就真变成了为说愁强赋新词了。这样的文艺作品不仅没有真正触动到既得利益者,反而还过早亮出了底牌,还打错了地方。就像是伪善者明明是贪赃枉法,你非说他杀了人一样,这样就会给公众造成一个错觉,这是一个多么胸襟开阔的圣者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