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拯救瑞恩?

瑞恩是个大兵,这是标题给我们的提示。可是为什么要拯救瑞恩呢?特别是当作为观众的我们,经历了上面那段恐怖如地狱的诺曼底登陆之后。这个疑惑在我心头打转,在连一个首领都无法自保的战场上,为什么要去拯救一个大兵呢?直到看到一位母亲痛失三子,所展现的那种令人感到心酸、无奈的场景后,我忽然明白了什么。

撇开美国精神不谈,我想,也许这是对希望的守护。一个家庭至少要有个年轻的生命,去延续家族、国家的血脉。即便战争再残酷、国家再危难,但如果有了希望,至少还能给我们以活下去的勇气,给在战场上厮杀的士兵以慰藉,给在后方提供保障的女人们以安心。

上尉约翰米勒:

在我眼中米勒上尉是一个冷静、有头脑的人,或许我们应该称他为英雄。虽然在战场上,他会因为炸弹、炮轰,出现放空的状态。但回过神后,他却能迅速的组织队伍,巧妙的运用战术,攻破敌人稳固的堡垒,不得不令人佩服。米勒上尉在战争爆发前是一名教师,但战争改变了他。


战场的杀戮,血腥的屠杀,让他离家越来越远。这是战争的无奈,也是米勒上尉的悲情。正是在这种情境下,米勒上尉的人格魅力才越发的打动我们。善良、悲悯、勇敢,任何溢美之词用在上尉身上都不为过。

中士迈克霍瓦特: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霍瓦特中士,我想那就是“忠诚”。中士忠诚于米勒上尉,当列兵李察:莱宾带头准备退出任务,救援队伍出现信念开始动摇的混乱场景时。中士果断的用枪对准莱宾,向队伍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稳定了现场混乱的局面,也拥护了米勒上尉的决定。


中士忠诚于国家,在守卫大桥的战役中,即便身负重伤、即便到死的那一刻,中士都未曾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记得有一个镜头,在诺曼底登陆后。中士拿出一个罐头收集法国的土壤,而在镜头里还几个罐头,上面分别写着:意大利、非洲。这是战争的足迹,也是中士的战绩。忽然想起了一首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我想,用来形容中士最贴切不过了。

下士厄本:

有人说厄本下士,像是镜头外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我觉得这个联想,确实贴切。作为从未上过战场的普通人,我们可能会同情战俘、可能会因为害怕死亡而不敢救助队友,也可能会在战场上因为经历而蜕变。但人性是复杂的,谁也无法预测,在战场上自己会是米勒还是前期的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