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集中,王焱当众拒绝廖繁木求婚并公布自己单方面分手的态度,给两个家庭头上炸响一声惊雷。实际上这是作者让王焱借着拒婚第一次向家人、也向观众清晰完整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包括对爱情、婚姻与事业的态度,更是她对人生的态度。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这恐怕是本自要强的王焱成长过程中一直渴望争取却又时常感到无力的事。

...

一部好剧不会急于将所有信息都表达出来,而是期待观众捕捉埋藏在情节间隙的细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心揣摩,最终体会到蕴含其中的人生况味。且不说王焱作为长姐,面对妹妹的降临本身就感到一份责任,妹妹的“血包”设定更让王焱自小在享受全家的呵护与托举的同时多承受了一份伦理上的矛盾与压力。“血包”在这部剧中就是个定时炸弹,每一次涉及家庭矛盾的时候都极有可能被引燃。王灵均的委屈主要来自“天生血包”的身份与父母的轻视,但她或许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倾吐不满乃至控诉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王焱同样不能选择自己“被救治者”的身份,而她挣脱这一身份束缚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努力上进,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有独立经营好人生的能力。这部剧从王焱已然在深圳立足、事业前景广阔开始讲起,目前为止对其过往的经历只靠家人的讲述和少数回忆镜头交代,殊不知一个人“来时的路”才构成其当下一切思想与行动坚实的底座。

...

廖繁木无疑是爱王焱的,且他对王焱的爱中还带着些许崇拜——他爱的正是王焱独立、坚强、上进的品格与力求掌控人生的大女主形象,王焱的倔强或许颇令爸妈烦恼,又或许违背了传统儿媳的贤良,但恰恰就成为了“老好人”廖繁木眼中最宝贵的气质。然而廖繁木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想用实际行动给王焱更多的爱,却没意识到这种无微不至正是王焱想逃离的,她自小就被这种爱包裹得太紧了。“哪有女人嫌弃男人给的多的,说你给的太多了,其实是暗示给的太少了”,但对于王焱已不仅仅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能否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了解她的所需所求。或许,在这一阶段的高谦更符合王焱心中那个与自己并肩作战、共同搭建人生的伴侣形象。事已至此,强制求婚实际上就是一场道德绑架,只会激发对方更强烈的反抗,不如及时止损,每个人都可以为人生重新打开一扇天窗。
直到王焱坚定地提出拒婚,人物的命运通道才得以重启,在自己选择的轨道上奋斗、承担、学会爱与被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