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Lava

个人链接 https://www.douban.com/people/53072554/

写在开头

作为一个碟中谍影迷的我,想在下映前借“镜面计划”分享些我对mi7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将分两篇文章跟大家聊聊mi7的动作、风格和剧作。

动作

碟中谍影迷都有一个被惯出来的坏毛病,对想象力和动作要求极高。简单来说就是一看变脸戏和小机关能不能再度被惊艳到,二看动作设计和实拍这些系列亮点能不能再创新高。先说结论:想象力毁誉参半,动作设计平庸且流俗,实拍遇到新瓶颈。

变脸戏在预期不高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毕竟我很难相信麦奎里能达到布拉德伯徳和帕尔玛对变脸情节的理解程度,不过麦奎里频繁去玩cia特工恐面具的梗还是很有趣的,但说回单场戏,没有被雷到,我就打满意分!其中比较大的槽点是机场戏的字谜炸弹,像儿戏一样的设置,瞬间让我出戏。这种讨巧的机关设计是与碟中谍整体调性不符的,它更像来自《王牌特工》的残次设计。

...
王牌特工的机关设计

动作设计上无疑比第六部下滑非常大。可能是亨利卡维尔和阿汤在洗手间的打戏几乎难以超越,我非常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mi6的时候给我强烈的疼痛感,这让我认定如果打戏能够打通感官壁垒,产生通感,才是很高级的电影语言。

...
mi6洗手间名场面

这部的打戏显然很难让我满意。罗马追车戏冗长的要命,很拖节奏,又没有新创意,逆行开车是老梗了,手铐开车,方向盘脱落都是老成龙的创意,也没玩出什么新花样。唯一的亮点来自于螳螂女的装甲车,横冲直撞还能给一点刺激。基特里奇派出的那两名特工在整个的追车戏中几乎毫无作用,喜剧包袱也没响,基本可以总结为每一段新动作开始会给这俩特工几个镜头表示陪伴。

...
罗马追车

其他桥段除最后火车掉落戏也没有太精彩的动作设计,即便是黄沙那场戏,那么美的景,其实也是一段没有惊喜点的通俗化枪战处理。阿汤哥跑步戏份显著减少,留下的冲刺戏份也没有超越前作的地方。火车戏不再赘述,创意,节奏,细节设置绝对都是上乘,实为mi7的动作佳章。

近期国内院线的好莱坞动作大片,像《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10》《夺宝奇兵5》甚至是《阿凡达2》,其实都牢牢的被现在好莱坞固定的这套动作设计捆绑。这种打戏风格介于实战和漫画感之间,与香港武行遇到的动作瓶颈颇为相似,逐渐转变成了一种类型化的产物,非常无趣。这大概是好莱坞渐渐势微的另一种表现,2000s同时产出《谍影重重》《007》《碟中谍》等各不相同的动作影片风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所谓强风格化的《疾速追杀》、硬汉卖点的《惊天营救》本质上都是好莱坞巅峰期一种变相的苟延残喘罢了。

...
疾速追杀4

Mi7实拍最大的问题,我觉得不是跳崖戏过度宣传,导致正片观看时观众的饱和感。最大的原因是实拍没办法完善太多细节的处理,肯定不如CG制作那么丰富。阿汤哥加速冲刺的那个悬崖坡的细节是合出来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不平整的石头,但是拍摄摩托冲刺的大坡肯定是平滑的,这就存在实拍和后期产生矛盾,某种意义上离物质复原的距离更远了。

实拍跳崖镜头肯定面临镜头少,拍摄难度大,动作连贯性肯定不如CG拍出来流畅的问题。CG其实发展到这个阶段,在好莱坞大制作体系下的扶持下,早已经能以假乱真了。本身骑摩托车跳崖其实是一个有创意的极限动作,可是由于戏本身做的紧张感不足,加上动作的力量感、刺激性也不强,其实没有太让观众激动,像是为了跳崖而跳崖,逻辑上没有强调出跳崖的必要性。但是前作像mi6爬直升飞机,mi5扒1500米高空的运输机,却让我为阿汤哥捏一把汗。

我不是一个电影原教旨主义者,所以我不反对CG,不反对绿幕,就像我也不反对数码摄影来替代胶片一样。选择挑战实拍当然是值得夸赞的,只是实拍是为了给电影特技更逼真,更让观众身历其境服务,电影毕竟不是极限运动,绿幕如果能呈现出更佳的效果,我会毫无疑问的选择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方式。但是说到底,实拍能够复原现实的效果总还是强于绿幕,只是阿汤哥和制作团队要好好想一想实拍是为什么服务的,要怎样才能最大化实拍的优势,而不是仅仅用跳崖这个噱头来博流量。

...
阿汤在迪拜塔顶

前作们那一幕幕场景和风格的切片一想到就映在我的眼前,mi7在某些方面同样具备这个后坐力。开场潜艇戏,沙漠戏,cia办公室三场戏互相对照。沙漠戏几乎描绘了一幅油画,一内一外对空间的展现是精准且到位的。狂风席卷沙漠,ilsa在房内手持狙击步枪照应阿汤在房外,马匹和枪支又形成了一组新的有趣的对照关系,一种凌厉的反差感。cia办公室里,我们在文戏对白和基特里奇助理间不断的转换注意力,直到变脸发生,熟悉的配乐响起,一气呵成。

...
贡多拉上

巷子里阿汤打戏过程中,我甚至能意识到后景墙壁的斑驳之感,几乎让我在电影院就想感叹:好美的景,好美的光,好美的阿汤。桥头打戏也很有仪式感。盖布瑞尔先面对grace从夜店带出的弹簧刀,再与ilsa的长刀一决高下。长刀和匕首本身就是有象征意义的两件兵器,是对Grace和ilsa个人特点很精准地提炼。

另外,还想吐槽一下夜店戏给“螳螂女”的造型设计,一种类似小丑女的低劣翻版,在死胡同打戏开始前,“螳螂女”长刀划地面让我更加肯定了这是来自玛格特罗比“小丑女”棒球棒的翻版。小丑女本身是漫画感极强的形象,麦奎里导演似乎有信心让她融入威尼斯和夜店,事实也确实没有太偏离派对情节,但这种漫画感取代物质复原的想法完全是对碟中谍一贯调性的大破坏,我不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