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三集,我的感受是:新奇、震撼、叹服,新奇于我国高中素质教育改革已发展到如此程度,震撼于于十五六岁少年们的思想之深刻、表达之透彻;

看到第四集,我沉默了。当听到老师说出“真听话啊周子其,周子其现在可听话了呢”,突然悲从中来。

那个意气风发,会追着与老师探讨公共意志与个性的冲突矛盾、怀揣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鸿鹄之志的少年,在人生这场既定的“游戏”面前,妥协了。

他是个睿智且清醒的少年。爷爷从农村奋斗到了城市,父亲从小城市奋斗到了北京,而他还需要延续父辈的使命,更上一个阶层。这种包袱,也许会伴随他一生。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接受人生的不自由,何其“真实”的生长。

三个主角,三种原生家庭,三种人生选择。(其实现在谈人生有些远了,少年们还很年轻,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这个社会是由90%的李文婷+9%的周子其+1%的陈楚乔构成的。

90%的“李文婷”接受并适应了社会给她的安排,安稳生长;9%的“周子其”在抗争后选择了妥协,曲折生长;1%的“陈楚乔”一路坦途,肆意生长。

唉为少年周子其哭过后,还是要擦干眼泪继续奋斗,希望我的下一代能成为那1%的陈楚乔。

就用片中当学生们探讨当应试作文的材料逻辑与自己的真实观点不符时怎么办时,黄娟老师给同学们的一段话来熬一碗鸡汤吧:

【是的,要妥协,我在教大家“双重人格”,然后再给大家开一个方子,按照规定的调子写完了文章之后,为了让你的心灵能够真正的成长,你再写一篇给自己的。】

——————————————————————

其实片子剪辑稍显凌乱,时间线也不清晰,以及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对素质教育改革的记录也有些浅(也能理解,毕竟双减政策下,国家的教育改革方向也不清晰,态度也是捉摸不透,这个节点不适合讲立场谈态度),但我对片中出现的“北京十一中学战略咨询专家”这个角色很感兴趣,尤其他对周子其的转变发表的一番言论:

“如果说周子其的家境是一个很一般、甚至是中低产阶层的家庭,他还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觉得很好,因为他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像周子其这样的孩子,批判能力一点不缺,他为什么没有激情,他是找不到如何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你明白吗?十一学校的老师是这样的,你教的再好,但如果说没有一点社会情怀,你实际上很没价值。为什么?你无非就是为一些中产阶层他们的后代提供一个升学服务,很可怜的。”

这让我想起上周末刚看完的一本书,何帆老师的《变量4:大国的腾挪》中关于子女教育的一段话:“假如你考虑的终局不是孩子考上大学,而是他一生的发展,那么,再从后往前推,请你想想,他最需要培养的才能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养活自己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快速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还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这些核心能力和素质,其实都不是通过刷题、上补习班学会的。”

”双减“减了培训机构,让教育回归学校,然后呢?这只是起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