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所见到的大部分关于性少数群体题材的电影或小说都还没有将这一群体纳入现代现存的常见社会体系的叙事框架中,还只是作为一个“问题”单独被拧出来。当然纵向看起来已经前进一大步了(在一些国家),但依旧任重道远。不以现实主义呈现的“问题”通常在美化的同时形成边缘化的客观效果。现实主义才是对一切人事物的承认,以及,不恐惧的开始。比如,同性恋不是一种真空的社会身份,而只有各种社会身份中的同性恋。《断背山》的成功之处我认为不仅在于描写“问题”,更在于刺痛那种被定义为正常的常见。但他依旧还没有将“问题”和更广大的体系接壤,如果说这种更深入的接壤还是难以接受的,那么只证明了一种自欺欺人,如王小波的经历所表明的。像《春光乍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上帝之国》、《蓝宇》等等,虽然都是我很喜欢的片子,但无一不是将故事安放在一个为同性恋准备的独特环境里——屏蔽、选择、陌生化、出走设定、切割,甚至真空化的。我不认为有专门为同性恋准备世界,如果有,那么,甚至,可能不是歧视,而是强力的管制而已。我所努力的,仅仅是在正式融入这个现代现存的常见社会体系——尽管我不认可它,并力图过自己的生活,以此,证明我的存在以及洗刷施加在我身上的一切桎梏,并绝不妥协。在此意义上,我是强推《疼痛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