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生动地展现了活在他者的眼中是件多么恐怖的事。它让你自残、自毁、自恨,自愿献祭一生成为他者的养料。
伊丽莎白得过奥斯卡、影史留名,有远超同龄人的美貌和身材,有异性的真心爱慕。可现在她感觉自己一文不值,失败到极点。因为主持的健身节目要丢了,去酒吧没人搭讪了,制片人视其如草芥了,她感觉一切都完蛋了。
可笑,伊丽莎白白白在欲望世界混迹了那么多年。她脑袋空空人云亦云地接受了社会给她的定位——一个50岁年老色衰的女人,也接受了社会的表面逻辑——年轻貌美就能得到爱和认可,人生的目标就是得到爱和认可。她用这个标准解释一切。她没有意识到,失去健身节目表面上是因为她老了,实质上是因为她没有了优势,而青春貌美就是她唯一的优势。还有很多很多的权力来源,她可以有媒体话语权,她可以有金钱,她可以有股东人脉,有了这些她完全可以另开一档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节目,而不是死抓着这个半死不活的早间健身节目。刘晓庆47岁可以1人饰7角,演遍男女老少,就是因为她是剧的老板。伊丽莎白狭窄到只认识到年轻貌美的权力——一种被选择被凝视的权力。50岁了连房子都是租的!
当她转换成为了年轻貌美的苏又怎么样呢?在制片人面前依然讨好谄媚,唯唯诺诺,依然是男人们的一道菜。身体恶化到绷不住,马上要变怪物了都还是被男人们的几句话圈在那里谄笑。再年轻再美貌再成功不过也就是把当年的路再走一遍,最后不还是会被更年轻更美貌的取代吗。已经错了一次了,还是在原路狂奔。
剧情里伊丽莎白和苏是同一个意识,完全的同一人。所以两人互下狠手,打得血肉模糊的场景象征着人的自我憎恨、自我毁灭。奇怪了,人为什么要恨自己呢?明明自我是自己一切行动的承担者,是无时无刻、一生一世的陪伴者,难道不是该无条件呵护吗?进一步引出,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憎恨的自我,一个憎恨自我的自我?为什么自我会分离?这就是后天教育内化的结果。这种自我的分离电影做得比较明显,甚至让观众会质疑伊丽莎白和苏是否是同一意识。转换时躺在地上的那个人的感受和出去活动的人的感受不共通,比如伊丽莎白不知道苏的访谈内容,苏醒来后对一地狼藉的惊讶和愤怒。最明显的一处是苏醒来后看到注射器才发现伊丽莎白想终止转换。做不到共感,谈何同一意识。关于这个我认为是剧情BUG了。因为只有是同一个人,主题才会涉及到理想自我、真实自我、自我憎恨、自我创建等。如果是两个人就成了纯粹的恐怖片。
第一次失衡,手部衰老;第二次,左边身体全部老了;第三次,衰老到难以行走。三次失衡,伊丽莎白出于求生的本能,第一反应都是终止转换,保存真实的自我。她是知道真实才是基底的。那是什么让她转变了想法?是比较,和苏年轻貌美的身体的比较,她自卑羞愧;是想得到爱和认可,众人奉承的笑颜、鲜花上的爱语、聚光灯的惊叹。一手大棒一手甜枣的好手段让伊丽莎白深信不疑:苏是她唯一被爱的部分。社会的声量太大以至于她听不见其他真实的东西,比如儿时好友的爱慕,比如想要求生的本能。
有一点很多人都误会了,他们默认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幸福快乐。事实上不是的。如果跟着社会标准和评价体系这根指挥棒活着,活的永远不是自己的人生。你的幸福在于你是否构建了围绕自身、独立于社会的标准和评价系统,你是否清晰地知道你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他们是什么。
PS.最后血浆四溅的画面让我忍不住想起《魔女嘉莉》,一个崩溃一个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