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论说起,万圣节的新娘在推理上的设计并不少,而且相较于其他的剧场版篇目也不落下风。这里首先要明确一点,我所说的“推理”并不是“侦探一本正经地向大家说出对于案件的分析”这一形式或流程,也不是“观众猜不到凶手是谁”这一结果,我想推理小说中也不乏“没有详细的解密过程”或者“提前猜到解答”的情况,但这不能作为“本篇没有推理”的依据。我在这里所说的推理只是依据前文给出的伏线得出解答而已,而在万圣节的新娘中也就是指“在保证公平性的情况下指出who,how,why。”
一 who的设计
本篇的嫌疑人很少,准确地来说只有两个人,所以很多的观众都认为who太明显了。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而且我认为本篇的核心的谜题也不在于who,而在于why和how,但是这并不代表编剧在who的设计上没有花心思。
在研究如何推理凶手之前,我们不能忽略本篇的解密需要先确定凶手的范围。虽然观众都知道嫌犯只有两人,但是这次的案件是在开放场景发生的,柯南作为侦探不能这么随便地将嫌疑确定到这两人身上,而圈定嫌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回收伏线同时解密的过程。“凶手执着于两人的婚礼”,“灰原在案发前捡到纸条并交还给了被害人”“小兰曾经告诉两人有个孩子捡到了被害者的东西并交还给了死者”和“少年侦探团遭遇爆炸案”这四点推理出犯人在废弃大楼安置炸弹的真是目标是杀害看到纸条的小孩,由此推测凶手需要知道“少年侦探团的人看到过纸条”和“少年侦探团会去废弃大楼”两个信息,进而才确定了凶手的范围。
然后来看一看关于who的误导,在明确的嫌犯如此之少的情况下进行误导是很困难的,但是我认为编剧的误导仍然是成功的。柯南脑中闪回了前文的伏线之后,编剧借小兰之口说出了“丈夫是凶手”这一误导项,同时回忆起“他退休之后很少和人接触”和“丈夫右手曾经受伤”两条伏线,同时结合柯南和小兰的对话在最后的解答之前对观众进行了误导。至少我有一瞬间是被骗到的,毕竟全篇明显侧重于刺激的情节,这样简单的解答也就变得顺利成章了,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想的太简单了。因此,虽然嫌犯很少,也很容易猜中,但是不可忽略其中存在着明显的误导上的设计,这在剧场版中我认为并不多见。
最后,来看一看最后确定真凶(妻子)的过程,虽然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解释的过程,但是同样存在着伏线。结合“凶手在和五人组对决时右肩受过伤”,“抬起左手帮丈夫拿下黏在手上的发票”和“抬起左手摸丈夫的头发”三条伏线锁定了凶手(那两个俄文的单词其实也是,但我感觉给的太直接了一些。)因此不难看出,虽然谜底看起来简单,但是其中是存在着收伏线和解密的,只是并没有将这个过程表现的很明显而已。
当然,在who上的解密仍然是存在问题的,在柯南已经提出了“肩膀里的子弹”这一关键证据之后,佐藤还指出了凶手有一个“说漏嘴”的失误(伏线),可以想象这一环节可能是希望给佐藤一些表现的机会,但是这个伏线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太简单,很无聊。第二,在已经提出关键证据,锁死凶手的时候这个证据很突兀。第三,凶手在设定上是很强的,犯这种低级错误破坏了人设。当然整体来说,我认为本篇在who上并没有放水。
二 why的设计
本篇的why是解答的核心之一。本篇的why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案件的核心,也就是柯南和凶手在停机坪上提及的动机。另一个是案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少年侦探团在废弃大楼遭遇炸弹的原因。
先来看一看少年侦探团在废弃大楼遭遇爆炸的事件,在前文我已经提到了有关这个事件相关的伏线还有这个事件本身作为伏线的作用。这里主要先来说一说这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凶手和少年侦探团是第一次见面,对于他们的行动风格并不了解,却敢操纵他们自己跑去废弃大楼,然后一起走进房间,因此我认为这个计划是存在问题的。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接下来看一看更为关键的核心动机。
本篇的核心动机简单来说就是“凶手打算将与自己敌对的组织全部诱骗到涉谷,利用炸弹将他们一次性全部除去。”这个动机同样是可以推理的。首先,在营救千叶这一环节给出了“存在一个全世界追着凶手跑的组织”这一信息,这就是解答的基础。“凶手放出自己要退隐的消息”和“组织成员掌握了凶手行动的地点”这两个信息就指出了“凶手诱导组织成员集中到涉谷”这一可能性,进而推出动机。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个人是比较喜欢的,不过误导性不好说。
三 how的设计
本篇的另一个核心我认为是“凶手打算以何种方式解决组织的成员,”也就是how。这里的how我指的是凶手在涉谷设计的大炸弹。我在这里要指出,从烧毁的纸条猜出现场为涉谷只是解密的第一步,个人认为“地点在涉谷”这一点本身才是真正的伏线。
不过我们先把目光移回故事的开头,在整个故事中特制的炸弹出现过好几次,反复向观众强调了“炸弹中存在粉色和蓝色两种液体,且当这两种液体接触时炸弹就会爆炸。”这一信息在开头的项圈炸弹,三年前的废弃大楼的炸弹,少年侦探团在废弃大楼中遇到的炸弹以及柯南和安室的交谈中都有提及,这条伏线可以说是大大方方地摆在观众面前,但是我作为观众在解答出现前仍然不知道它的作用,甚至意识不到这是伏线,我认为这一设计是成功的。
好了,接下来回到刚刚提到的“地点在涉谷”这一伏线,本篇将其中隐含的“涉谷存在高度差”这一信息(虽然国人可能不知道,但在日本这可能是常识?)作为了伏线,也就是说猜到地点并不是结束,而是得到了一个新的伏线。随后在柯南赶往现场的过程中有出现“大量粉色的南瓜灯”(没错,和炸弹液体的颜色是一致的,看似是节目效果的颜色很可能也是设计的伏线),结合以上提到的几条伏线最终才得出了“将液体放在南瓜灯里,利用涉谷的地形,让两种液体在街道中心会合,最终引发爆炸”这一诡计的解答。因此,这一诡计是公平的,是通过回收伏线得出的,所以我认为这也是推理的一部分,而且就其想象力和规模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点子。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诡计确实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凶手如何准备炸弹?凶手如何布置现场?现场的下水道怎么办?问题多多啊。最后再稍微说一下这个诡计是否可以交给柯南来解答,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柯南早就看破这一诡计的话那应该尽快让人回收这些南瓜灯,那也就没有最后阻止液体交汇的情节了。
四 总结
综上所述,本篇的推理浓度不低,在who,how,why三方面都有花功夫设计。此外,本篇也搭配了充足的伏线,而且在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伏线的处理是不错的。
第一,在所有伏线中不乏思路巧妙的地方(比如炸弹结构的伏线以及通过人物动作,也就是画面呈现的伏线)。第二,本篇的伏线分布的比较均匀,全篇根据主要的情节可以拆分为多个环节,比如第一案前后,三年前的事件,少年侦探团遭遇炸弹,千叶被绑架等,几乎每一个环节在保证剧情的同时都加入了解密需要的伏线,这一点是很好的。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样的伏线密度或者说解密水准和其他所有柯南的剧场版对比我认为也是不落下风的。
(以下几段泄底贝克街的亡灵,通往天国的倒计时和迷宫的十字路口,没看的可以直接划到最后一段)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其他的剧场版。首先来看贝克街的亡灵,作为柯南剧场版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其在伏线设计,解密,意外性上很可能还不如万圣节。现实中的案件优作只是提出了诡计(现场有金属探测器勉强算线索吧),回收的伏线也只是“小孩踢球时拿过刀”而这一伏线指向的是证据而非解答。
再来看游戏线,游戏中的解密主要是一些即时的推理,譬如莫兰上校出千的手法,酒馆座位的真实主人,车夫的身份,如何确定开膛手杰克的身份这些,有些效果虽然不错,但是并没有什么伏线,大多是给线索就直接推理。收伏线的地方只有最后“诸星=宏树”这里,回收了“诸星在时钟倒转之前就注意到问题”和“诸星作为足球少年对足球没兴趣”两点,且先不说伏线设计的质量如何,单是数量就差了一大截。因此贝克街虽然成功将小推理融入了故事,带来了情节上的精彩,其推理实力可能并不高。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通往天国的倒计时,这也是一部评价不俗的作品,我认为本篇的核心谜题在于凶手的why,who、how和DM的解答在伏线设计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那么看一看动机涉及了多少伏线,“破碎的酒杯”,“角度相同的画作”,“拉着窗帘的画室”,“建筑的位置”,“第三案尸体的位置”和“没有破碎的酒杯”总共六条伏线/线索,万圣节相比之下同样不落下风,甚至还涉及了更多的方面。
最后再来看一看迷宫的十字路口,本篇的核心解密有三点,第一是who,第二是暗号,第三点是how。暗号的解答用到的伏线只有一开始的皮球歌和调查过程中给出的地图。who和how的设计就更加简单了,who的解答上最有用的伏线只有一个口误(日语梗+冷知识,个人认为很一般),暴露了凶手会使用武器的事实。而how所用的伏线就一个“听到过落水声”。由此可见,本篇虽然形式上很有推理的样子,但是解密的设计并不突出。
由此可见,如果只看解密上的设计万圣节相较于早年最知名的剧场版仍然可以一战。
(以下无泄底)
不过在看过全篇之后也很容易发现,万圣节的新娘中并没有一个有序的完整的条理清晰的符合一般形式的解密过程,本篇将解答简化拆分之后放到了终盘的各个位置,导致解密感有所减弱。但是作为一部荧幕爽片,我认为这一选择并不是一个不好的选择。因此,本篇作为柯南剧场版是有不俗的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