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休假期间,去影院观看了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观影的过程,难受至极,被志愿军那崇高的伟大献身精神深深感动着。
看完《长津湖》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搜出去年上映的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看了一遍。两部同样题材的电影,强烈地刺激着我的感观。为志愿军那可歌可泣的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献身壮举眼含热泪。他们应被永远铭记!
两部电影中有许多战争写实的场景,血肉模糊的残肢冲击着观者的眼睛。生命在炮火面前不堪一击,瞬间灰飞烟灭。那被炸断露出白骨的腿,那被炸烂的荡然无存的下半身,那被炸得尸骨无存的一摊血肉,让我的心“砰砰砰”直跳。
知道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这样惨烈的死亡,但观影时却不停地祈祷希望这些最可爱的人,这些志愿军不要死。可祈祷的下一秒,他们已被炸得血肉模糊了。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长津湖之战的坚强堡垒,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金刚川的坚实人桥。那零下四十度极寒天气下,忍着饥饿的坚守令人泪目;那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铸成的冰雕令人泪目;那被敌军燃烧弹焚烧后已成焦炭样的尸体令人泪目;那为了修桥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士兵和人桥令人泪目。
看过不少反映战争场面的电影,其中不乏影史上的经典战争影片。可只有在看《长津湖》和《金刚川》时,整个观影过程一直紧张着,难过着,沉痛着。
这两部电影,尽量真实地呈现战争的惨烈,而电影又不可能把更真实的当时的战争场面表现出来。可即便如此,是电影让更多的人除了只知道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也知道了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更多的令人敬畏,令人震撼,令人沉痛的伟大献身精神。他们应被永远铭记!
《长津湖》中有一个情节是七连穿插连奉命在冲锋前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中待命,天寒地冻,食物短缺。一边是美国军人在吃着香喷喷的烤鸡欢渡他们的节日,一边是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啃着冻成石头的土豆。
干裂的嘴唇,苍白的面容,趴在冰冷的雪地上的志愿军几个人不舍得吃那又黑又小的冻土豆,互相传来传去,咬了一口竟然崩掉半颗牙。看着令人心酸,令人难过。衣衫单薄的志愿军就这样在弹药短缺,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令美军胆寒,也令观者崇敬。
《长津湖》中有一个镜头是坐上火车奔赴朝鲜战场的战士们在列车行驶中因为一些原因打开了车门,跃入眼帘的是黄昏中的万里长城蜿蜒绵亘在山谷间的壮丽景色。看到这壮美的景色,战士们全都肃立静观。电影视角拉近,观众能感受到这景色的静谧美好和壮观。这壮丽的山河,是最可爱的人用血肉之躯筑就。
《金刚川》中导演力图从不同视角叙述志愿军大部队抢渡金刚川这一事件,虽然重复了很多镜头,却把金刚川两岸志愿军战士如何为保证赶在第二天凌晨五点前过江的艰难与危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空中是美军飞机不停地轰炸金刚川上唯一的一座木桥,地面是志愿军以顽强的意志力不停地修着桥。修桥的速度令美军惊诧,但美军加大了轰炸桥的火力,护桥的连队和修桥的工兵死伤无数,死得悲壮,死得惨烈。直至最后工兵连用血肉之躯筑起人桥,供大部队按时渡过金刚川。那座硝烟中的人桥令人震撼,令人揪心,他们在水中站成永远的丰碑。
高炮班的战士只有两门迫击炮,为了护桥,不论是吴京扮演的老关,还是张译扮演的张飞,他们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大无畏精神,用尽最后一颗炮弹,以舍我其谁的赴死之志与空中的美军抗衡,直至生命的惨烈消失。张飞被炸掉一条腿,一条胳膊,却咬紧牙关,靠着残肢用最后两颗炮弹炸掉美军飞机,他在燃烧弹中被烧得面目全非。老关拼尽最后一颗炮弹被炸成一摊碎血肉,死无全尸。太多这样的惨烈,太多这样的悲壮,令人不忍直视。
无数像长津湖中的战士,无数像金刚川中的战士,他们为了战争的胜利,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下一代不用打仗,为了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他们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浩气长存的英雄之歌。
这些最可爱的人应被永远铭记!
...图源《长津湖》电影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