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只哭泣的眼睛,加上老师的一双。美到极致的高峰秀子。

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时而模拟人的记忆,时而又像是日记,时而是老师的经历,时而又是儿童的视角,将漫长的岁月精简成令人难忘的小事。年华飞逝,最后让人记住的反而是这样一些或轻松或悲伤的片段。

小豆岛象征了某种日本乡土的理想价值:山河相间,阡陌良田,房舍临海,佛像静观,僧侣行路,群童嬉玩,这是典型的东亚农业生活价值。而自行车的一来一去一返则象征着日本近代扭曲的不被理解的现代化和最终人们共同的选择。

女性默家室,男性死疆场,是当时底层平民通常的道路,天皇呢?天皇躲在柜子里。女子成为老师、拥有工作,男子不忠、胆小一次,对军国主义质疑一点是他们唯一的反抗,余下的便只是无助地哭泣而已,这也是传统体制下平民的无奈。当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只能用比惨安慰学生时,这个社会便已经病入膏肓。

师恩难忘,有的人一去不返,有的人苟活于世。坟墓只会越来越多。开一间糖果铺无法阻止战争,但依然需要有人开糖果铺,因为还有未被荼毒的孩子喜欢甜食。

五十年代的日本,本片已经在反战角度做到了被允许的极致。但是日本的人们也必须在一个好的历史老师那里学习一个事实,战争的受害者永远是人民,但对于二战东亚战场而言,影片中被一笔带过的战争中的其他受害者还等待着自我宽慰后重又骑上自行车的人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