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在窄小的床上,除了被单出走的被芯、咀嚼时疯狂掉屑的饼干、爱跟昼夜温差捉迷藏的空调遥控器,以及与作为脚力的鞋子共处融洽的桔子皮之外,还赖着一个看似自私的巨人,与其说她在躲懒,倒更像在维持某种赤裸贴切的舒适感。她总是给予身体和情绪更朴素的感知,比如机械式地诵读、观影等让她更自在的体验。黄昏时分,电影、书籍、零食们相继抛下了她,进入休眠。巨人被啁啾牵引着去寻觅外部的气息,她沿着石阶漫步遐想、出神…这时,属于自然界的声力开始释放奇妙的催化剂:它们篡改了人对物的认知,自私召唤出识趣的能力,寻觅语言的人拉开自然的幕布。《画家的调色盘》是一出关于艺术理念争论或对抗的剧本吗?物自然而然,人如何如其所是?宣称自己不再自私的巨人进行街拍时,不自觉地掺杂了某种剥离他人审判权的侵犯性。私密的目光偶然瞥见并定格一架黄色的风车,捕捉到意识投射或嫁接的乐趣。
这是一则降临白昼的寓言,但我相信,巨人并未真正复苏…她之所以可被称作“巨人”,并非属于生理上的庞然或凌驾,也不必穿凿地理解。实际上她是被某种陌异的介质捆缚从而产生失重感,处于凌乱且松散的状态中,一种自足的不稳固性。巨人曾试图廓清那些缠绕自身的混沌状态,但她无法像常人一般采纳安全友善的经验去和外界建立联系。她在浑浑噩噩中苏醒,并通过类似于鸟兽之类原始的“啄”的姿态去解放迷蒙的自我意识,这种(冲撞、击碎、打破阻隔的)姿态异常坚硬,但效力也极容易被自身稀释,微乎其微。为数不多能召唤她的意识的通路是一只袜子(混沌的自我投射)而非袜子的主人(情感链接),她并不全然认识这个人,甚至没有看见这个人。这则寓言并不贩卖焦虑,如果它能带给你某种转瞬即逝的恍惚感,类似于泡泡机释放出落日镀金般光晕的泡泡????,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