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8.24午场的票的时间早于收到8.23的邀请,这是我第一次看法扎(是的,我甚至特意没补官摄),也是第一次花自己的工资来买一场想看的演出的门票,所以今天对我来说意义特殊。

中巡开始就在小红书刷到无数的评论,有说舞美的有说其他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角莫扎特的演员争议,原卡的Mikelangelo Loconte机能退化(还有一堆瓜),B卡的Yanis Richard音域不合,高音上不去。

...

可从头到尾我看到的都是一个太习惯这个角色的老练灵魂拘在已经五十岁、活力不再的身体里,母亲逝世后的场景,长达几分钟的时间,米都瘫在地上,几乎没有动作婚礼时也是定定坐在椅子上,看不出对爱情的紧张期待和喜悦,太多的情感细节没有细致地处理,导致观感像是一个中年人在试图重现当年的波澜壮阔,最后遗憾地回到现实,而不是一个少年历经天才光辉却坎坷的一生后带着荣光和遗憾坦然面对死亡(想必当年应该也是这样的感觉吧,不由慨叹英雄迟暮)。

...

同样是母亲逝世的情节,Yanis的语气那么焦急,被围住时会惊恐地后退,会自嘲而麻木地跟着群演摇头抬手,被架起来后肢体有回落的动作,甚至在唱到《Je dors sur des roses》(我于玫瑰中沉眠,后简称为睡玫瑰)的时候都加入了带着哭腔的演绎:被背叛的愤怒,家人逝去的悲伤……这是一首唱人生境遇的谷底的曲子,来自于最狼狈的谷底。

...

如果要苛责,就不应该只对一个人苛刻,Yanis和Mikelangelo各自的好与不好,都应该一视同仁地看待。

Yanis正在逐渐和这部剧磨合,但唱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他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在演出自己心中的莫扎特,情绪价值弥补了唱功;至于后者,作为观众,我宽容他的机体退化,宽容他不再能活力四射蹦蹦跳跳,但不能接受他作为一个演员对自己的角色演绎竟会不如新人投入。尤其不可饶恕的还有另一些事件,在此就不多言。只是觉得,身为这个奇迹延续至今的证明,观众尊重他的付出和成就,付出自己的真心,那么观众的真心和金钱也应该值得同等的回报吧。(是的,说的就是能不能别喝酒了,团方也别放你那死录音了)

...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洛朗·班本人在某次大师课中说这首歌有许多love scene even sex scene,so he deserve(前面还有一段是让他评价自己的部分角色kill/marry/f**k,萨列里就是最后一个…)。而Yanis颇具支配感的动作也经过精心设计,在洛朗·班移动到舞台另一侧时,他会将手中的指挥棒换过,以保持指挥棒与萨列里同侧。

歌曲唱到班萨版本最具特色的“J'a dore”一句时,甚至二人还会同步仰头。背后站在高台上指挥的莫扎特手中的指挥棒仿佛是鞭子的握柄,萨列里身边簇拥的音符是鞭体,音符舞动之间萨列里的精神被反复凌虐支配,但——对于萨列里而言,这确实是一种美好的痛苦。

...

莫扎特愈天才,便衬得萨列里愈黯淡,即使萨列里的才华不可否认,但莫扎特太闪耀,便先逊一筹;含有嫉妒/作出暗害他人的行为,则显出自己的卑劣,再低一分。这是只有有才能但逊色于他人的人才懂的痛苦,也是无数创作者的共同心声:创作最怕的便是拼尽一切得到认可,最后发现这比不过天才指缝间漏下的一缕细沙。

他适应了世俗的评价体系,是他成长历程上公认有才华的人,但这种世俗承认的光环比不上真正天才的百分之一,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任何人崩溃。如果说原卡的演绎绝望而癫狂(写到这里时歌单正好放到这首),班萨的演绎则是有一种事情超出计划之外的恐慌。此版本的萨列里没有对世俗权力的追求,他崇敬的,从来只有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