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执念与爱,永远都是电影魅力无穷的母题。

很多影视剧都在讲“执念”,《夏目友人帐》里的妖怪与人,《不良执念清除师》里的人与物,《我是遗物整理师》里的人与遗物,说到底,都是情感与情感的执念。应该说,几乎所有的故事展开都需要靠执念维系。

...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这件事》,故事情节不算惊艳,人和鬼巧妙的相遇,在案件中解决了互相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了彼此的感情,与亲人和解,和过去和解,让彼此成长为更好的人,像加长版的《不良执念清除师》。故事情节虽然常见,但不代表看的人,不会被它打动。就像前面说的,爱和死亡永远是作品魅力无穷的母题。

...

很多人奔着“同性”的主题去观看这部影片,然后会觉得影片对“同性爱情”话题的展开度还是过于保守,但影片主题本就不在此。影片对许多标签化的歧视都有涉及,比如女警察被人背后议论“只是长得好看,就能轻松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不知道是靠什么手段获取的”,比如“死同性恋者”,比如“臭直男”。影片只是简单涉及,很多片段,带着喜剧的基调,举重若轻地轻轻一笔带过,但是,能在人心中轻轻划过一道涟漪,也足够。

...

《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的这件事》,打动我的,是“家人”。父亲说着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另一个男孩子结婚,却会在买东西时,犹豫一会儿后,还是多买了一份,给孩子的对象;会放弃自己的尊严给人下跪,只是希望能多一些关于孩子的线索。

但是我们习惯描述的故事里,和家人之间好像必须要依靠“死亡”“疾病”这种生命里巨大的裂痕,来消除那些因为缺少沟通而形成的“误会”,以及那些双方的,强制和反抗的争吵下形成的“言语或身体”伤害。这其实作品讲述情感时的一块舒适区。

在故事最后,在父亲对死去的孩子说“对不起”,在孩子和父亲隔着阴阳的和解里,在感动之余,我却感到不舒服。这种背后默默的父爱和面对孩子时的言语伤害,确实是很多父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这种模式有时代的必然性,但影片似乎过于煽动这种惯性里情感。我没办法的电影营造的温情里感动太久。想到豆瓣里的一句影评“东亚父子是只能通过第三方或把对方当透明的状态下才能心平气和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