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剧透,介意勿看)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更接近青春成长电影,聪实的成长线占更重要的叙事part,只是在聪实成长的这个部分里面对爱的认知和实践又占了大部分。

我觉得电影的主题就是“爱是一种美好的事物”,聪实和狂儿各自单独相处的镜头都是蓝色调的,阴郁的,尤其是电影第一个镜头狂儿的背影和聪实在观影部的镜头,都是聪实和狂儿内心孤独,疏离的直接表现。他们俩其实都不是能融入这个世界的性格,他们都有各自尖锐的,和社会格格不入的部分,狂儿是黑社会,他显然和正常人生活不同,而聪实则是毒舌的嘴,他在KTV锐评黑社会各位大佬的歌声,他刚认识狂儿就敢怼狂儿,他的性格底色绝对不像他的社会身份一样纯良。但是,聪实和狂儿在一起相处的镜头,无一例外都是暖色调的。事实证明,聪实和狂儿也确实是榫对卯,卯对榫一样的契合。

不能忽视,整部电影都是在一个大前提下进行的,那就是聪实是一个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少年。聪实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在经历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他会因为变声期唱不出嘹亮的高音苦恼良久,他会因为老师让学弟当他的替补就感觉被放弃,他对于身边接触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表情都感到不安,躁动,即使是父母。但是聪实在狂儿身边就能感受到安心,放松,他对狂儿的态度是坦然的,他甚至愿意告诉狂儿他因为变声唱不出高音这个秘密,他毫无疑问是爱着狂儿的。聪实在与狂儿的爱河里,感受到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他能感受到爱的力量推着他进步,这也是聪实一再退步,愿意教狂儿唱歌的一个重要原因。

试问在身心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的青春期,自己不愿意向外倾诉,但又没人来理解自己的时候,遇到一个愿意全然包容和温柔呵护的人,怎么可能不爱上对方呢,所以当狂儿找上聪实,让聪实教他唱歌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聪实就是注定要爱上狂儿的,狂儿满足了他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对长大的渴望以及不愿长大的包容。

在这场爱的成长中,聪实是掌握绝对主动权的一方,这也是电影没有“洛丽塔”式毛病的原因。聪实本身就是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聪实的父母爱他,老师爱他,同学爱他,亲情友情的爱,他本身就是不缺的,他缺少的是一个开启对爱的认知的机会。狂儿就是他的开启爱的钥匙。我觉得聪实应该比狂儿更早意识到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的火花,在合唱部的老师提出歌声里应该有爱之后,让他开始思考“爱”这个命题,观影部的同学点亮他的思维,让他意识到“爱就是给予”,而母亲给父亲夹菜这么一个细节,让他感受到爱的实际存在。聪实在这一刻冲破了懵懂无知,串联起了他和狂儿的一切交往,最终指向正确答案,爱。

狂儿说聪实是“聪慧的果实”,至少在爱这个课题上,聪实要比他聪明的多,聪实发现自己爱上狂儿应该先与狂儿发现自己爱上聪实。狂儿的家庭状况和聪实相比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狂儿是第三个孩子,有一兄一姐,父母并不和睦,母亲随口取名“京二”,父亲随手改名“狂儿”,狂儿在他的家庭中很难习得正确的爱人与被爱的方式,他长大成人走入社会,先当小白脸然后进入黑社会,他也没有机会感受真正的爱,人生行至半途,他对爱仍然是迷蒙未知的,对于狂儿来说,聪实也是他人生感受爱的开始,有且只有聪实未经雕琢的浓烈本真的爱才能冲击开他封闭良久的内心。

聪实与狂儿之间的情感是复杂交织难以言述的爱。狂儿之于聪实,是长辈,25岁的年龄差距,他们之间隔着时代差距,狂儿也确实担得起聪实长辈的责任,作为成年人,他知道对聪实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所以他没有犹豫的斩断关系,他确如长辈一样爱护聪实。聪实与狂儿也是朋友,他们在卡拉OK里面一起准备比赛,互相帮助,一起进步,狂儿一直平等地对待聪实,聪实也努力跨过年龄的局限,自主地和狂儿来往。最终电影结尾,用《红》来揭秘聪实与狂儿之间最“背德”的感情,即爱情。他们是相爱的情侣,是相伴的朋友,单说哪一种情感更多哪一种情感更少是绝对没有答案的,但至少观众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聪实与狂儿之间的爱,绝不低贱,因为这浓烈的爱,聪实接纳自己,迈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狂儿打开心门,感受真正的美好人生,爱之于人生是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