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部电影不是毫无优点。至少有两段很精彩:第一段是克农同志出来做动员,让观众一下子就能体会到谈判桌和战场一样重要;第二段是上甘岭的战斗,尤其是黄继光的故事。

但是一细琢磨,不对啊!

战争场面很精彩,本质是,真实的历史很精彩,何况还有《能文能武李延年》《特级英雄黄继光》珠玉在前。要是能把这么动人的故事拍差了,凯歌就该是哀乐了!

谈判桌上的故事,本质要传达的应该是“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所以谈判是一条线索,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战场上。

这样的话,很多可以很精彩、很重的东西就变得很轻:

细菌战的部分就几分钟,医院的故事其实可以扩充一些;

上甘岭的故事一夜之后就结束了,会让人有轻飘飘的感觉;

“李宏伟”的出场也是虎头蛇尾,还以为他会有什么壮举,但是我都不知道他啥时候下线的……

很多可以很轻的故事,就重起来了,重而无当:

李晓一家既然是线索,能不能不要这么重;

还有舐犊情深的阿瑟,真的,阿瑟他爹,没有人会在他死的时候感到惋惜之类的,只有“他终于死了”的长吁一口气,以及“啊?死得这么潦草”的疑惑,所以在第三部里除了装了十分钟逼他还有什么作用?凯歌还给儿子整了两个慢镜头~

林队长这个角色的意义真的不明白,一个健康的队长对剧情和李晓的个人成长是同样可以发挥作用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反复探讨“和平之辩”,没有人觉得很矫情吗?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再需要被教育“和平来之不易”了吧?

总之,整个文戏像PPT一样,基本靠演一会儿,出字幕来支撑。上班上得多的都容易得牛马PT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