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惯了小说里,影视剧里动辄几千万,几百万的豪横,总是会忘记芸芸众生的苦难,会忽略确实有人需要为了几两碎银去拼命,会觉得资本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
然而不是的,在众多人口中的中国,跻身上流成为翘楚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尤其在古代,在生产力不那么发达的农耕社会里,真正组成这个民族的是那些底层的民众。只是史书里对他们的记载总是吝惜笔墨,不愿意为他们多写几笔。如果史书多为他们写几段,我们就会知道,有人出身贫贱,却也愿意以渺渺之身去对抗统治者的错误;我们可以看到在赋税沉重的年代,真的有人因为三四两银子的赋税去卖地卖女儿;在底层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腐败、不作为、强权、世家,这些现象不会比皇城里少。
在看简介的时候,我在想底层的百姓有什么好讲的,我本身就生活在底层,无非是那些鸡毛蒜皮的闲碎,家常里短的啰嗦,芸芸众生的万千生命其实也不过是一种活法,无聊且无趣。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部剧一改往常古装剧的视角,不再将目光投注在王权世家、豪门大族之中,而是借用历史中存在过的真实事件,反映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生活,以及基层之下的官场现象。
《显微镜下的大明》,我更愿意简述为一位数学天才的反抗。数学天才算呆子帅家默在帮助乡亲丈量田某时,偶然发现了上级官员在征收赋税时出现的谬误,原来本应该由八县共同承担的赋税,却在100多年前开始只由仁华县一县承担,这笔赋税的存在,对于中央朝廷、对于省州府衙而言,都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上层的官员只在乎钱是否收上,而不会关心到底是怎么收的,从谁手上收的。
但对于仁华县的向乡而言,这很不一样。原本分摊在八县人口的负担,如今只有仁华县承受,一年三千五百两,这无疑是一笔不公平的政策,三千五百两,均摊在每一名乡民身上,可能是几两银子而已,但正是这几两银子,在农耕社会来说,可能就如同泰山之重。
于是,一位算呆子,一个书生,二人开启了他们的拨乱反正之路,可是这不同于什么纠纷,冤案,这是由上位者做出的错误决定,并且已经存在百年,他们要对抗的、纠正的,是更高的权势,是历史的沉疴,是另外七个县的乡绅和百姓。这无异于螳臂挡车,蚍蜉撼树。
这是一个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作者马伯庸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的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的这个尘封已久的故事,他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的极其详尽,在这部剧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猾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蓄力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也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了一副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记录的真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比如说当遭遇税收不公的时候,他们如何奋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如何和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从中如何造假牟利。
当然历史结局是好的,故事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乱象得到改正,仁华县的乡民减轻了赋税,一些贪官污吏也受到了惩罚。
可是看完整个案件却,让人觉得无奈,因为整个案件整理的过程反映出来的是官僚体系的弊端。下级百姓的公平永远无法在下级得到解决,明明是仁华县的苦难,仁华县令却视若无睹,无所作为。官场的乱象需要另一个乱象来整治,乡绅乱权,军政不分,平定暴乱的方法是兴起一场更大的暴乱。
当然,《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有很多充满值得夸赞的地方,短短十几集的剧情,围绕着丝绢案反射出的民生万象,是其他剧情里少有的,关注政治、体会底层、含蓄情爱,更难得的是这些人物都有历史原型,这些发生过的事,出现过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活生生存在过的例子。
我真诚的推荐这部剧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喜欢,毕竟,哪一个历史专业的人会不喜欢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