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没看懂,结合着解析再看一遍才觉得意味深长,李安不再把重点放到了男孩儿与父亲之间敌对压抑极其重辈分,以及互相理解的问题上。李安转过头探讨父女之间的情节,以性压抑贯穿始终,包括剪辑都在戏谑的调侃性压抑,大姐站在了与父亲一样压抑性冲动的统一战线,因此设计了写情书一个爆发点,让无处安放的情欲充分爆发,完成了大姐与父亲结婚这一潜在梦想。,只不过替代到了体育老师身上,二姐以对抗的方式获得关爱。最独立,最现代的一个人,在最后回归主题,他竟然是孤零零留在最后的,也只是为了强调妇女之间的关系,小妹呢?在两个姐姐之间周旋,获得一点仅存的家庭关爱。于是导演安排他有意无意间抢了闺蜜的男朋友,并且快速的独立出去,景凤和猪爸爸这一条线呢,一个是面对着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一个是缺失父亲的恋父,他们结合在一起更加呼应了主题,不过想不到做菜竟然是弥漫情欲的场景,我都看不出来,太失败了。很多小细节做的都很好。比如剪辑方面对性的戏谑,还有野猫,还有大姐烦躁的片段。。很好奇李安为什么会做出这些故事来,他的初衷是什么? 难道只是从男孩儿跳到了女孩儿吗?那为何会写出如此细腻的剧本?包括味觉这条线也是太绝了。李安他爸真是李安永久凝视的对象,母题还是身不由己,不管是受原生家庭的拉扯性冲动,就像影片中强调的食色性也。还是受文化冲击,还是受时代潮流的变迁?还是说因为性取向的原因受到了现实世界的压抑,还是身在江湖?种种伦理,种种责任,身不由己。真是个生活大师啊!
食色性也,人究竟为了什么牵绊?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奇怪的观感
很奇怪的观感, 逻辑上很多明显的漏洞,比如人类造机器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预防的原则,导致后面的暴动也好,世界末日也好,对机器人的仇恨也罢,都显得没有由头,还有就是这个小孩,他究竟是否拥有情感也值得斟酌,仅仅是逻辑的选择判断呢还是说他真 ...
我的“过春天”
我是生在澳门,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珠海,澳门两地跑上学,同样也是单亲家庭,同样也是较为匮乏的家庭生活,上学,还有放学到回家的这段时间里,我拥有了这种对于同龄人来说十分值得羡慕的自由,我在路上听各种各样的歌,读着各种各样的小说,看着各种各 ...
女人必须要爬楼梯
走上楼梯仿佛预示着传统日本家族观念中女性地位走向现代化,传统儒家与武士道中女性的贞操一直被视为私有物,在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这样的伦理观念逐渐变成男性单方面的压迫,而这样也就导致了贞操成为了商品,在这个时候强调贞洁概念的男性并不是为 ...
爵士是游子的良药,是孤独的布洛芬
真男人怀着对远方的追求,对漂泊四海的生活向往,又同时坚守着心中的道义。坚守着心里那只为一人敞开的痴情。如此一来,便达成了潇洒的平衡,得以有浪迹天涯的勇气。(浪子情怀总是诗呀) 用动画的形式拍出了每个人孤独的抽着烟,在一家破旧的酒吧 ...
二元对立
黑塞的《精神与爱欲》里面说过“一切都似乎是二元的,都基于一种根本的对立。”也是贯穿了本片的一点。既有卡米纳和西蒙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西蒙与陆修之间爆发与隐忍的对立,还有螺旋族本身进化与毁灭的对立。反螺旋族的解决方法是隐忍与压抑,而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