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迄今为止最吉勒摩戴托罗的电影:花费数十年心血,长达150分钟的Netflix《科学怪人》到底值不值得看?
FILM/TV#Netflix#吉勒摩戴托罗#奥斯卡伊萨克#科学怪人#雅各艾洛迪#电影2025/11/10更新
...Photo Credit:《科学怪人》,来源:Netflix
...由吉勒摩戴托罗(Guillermo del Toro)耗费数十年心血编导的「梦想计画」——《科学怪人》(Frankenstein)终於在11月7日於Netflix上线。这位著迷於「怪物」的奥斯卡金奖导演,將玛丽雪莱(Mary Shelley)这部不朽的1818年巨著,以饱满的情感力度重新演绎,使其不再是单纯的恐怖片,而是一部关於父子、伦理与存在主义的歌剧式浪漫悲剧。
从威尼斯影展的首映到今日串流上线,戴托罗的《科学怪人》获得外媒极高的讚誉,但也面临著影评对其规模与敘事节奏的质疑。然而,所有评论都一致肯定:这是迄今为止最吉勒摩戴托罗的电影,充满华丽、黑暗的诗意与对边缘人物的深刻同情。
《科学怪人》预告:
极致哥德美学的压倒性胜利
《今日美国》(USA Today)盛讚这部新版《科学怪人》是戴托罗迄今为止「最戴托罗」的电影。而这份「戴托罗味」最直观的体现,便在於其无可挑剔的视觉风格。
戴托罗一贯的哥德式辉煌被推向新的高峰。摄影指导丹劳斯腾(Dan Laustsen)、艺术指导塔玛拉德维雷尔(Tamara Deverell)和服装设计师凯特霍利(Kate Hawley)等长期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个充满华丽细节的19世纪欧洲。
...
...戴托罗版本的成功,极大程度上归功於主演奥斯卡伊萨克(Oscar Isaac)和雅各艾洛迪(Jacob Elordi)对「创造者」与「被造物」这对核心关係的复杂詮释。
...雅各艾洛迪的「怪物」(The Creature)被外媒誉为「启示性的表演」(a revelatory performance),使电影的核心更为稳固。《今日美国》称,艾洛迪在厚重假体妆容下,成功创造一个「感性的心臟」(empathetic heart),是这个角色自布利斯卡洛夫(Boris Karloff)以来,最能唤起观眾怜悯的角色。
艾洛迪的怪物是一个由缝合血肉组成的、高挑精实的巨人,他充满了渴望、天真且复杂。与过去版本中只会发出咕噥声的形象不同,戴托罗的版本(忠於原著)让怪物在逃离实验室后,透过盲人(大卫布拉德利饰)的教导而变得口齿清晰、充满学识。他对新世界的欣喜,对「朋友」一词的学习,以及最终得知自己是「由死亡的残渣与废弃物拼凑成的悲惨之物」时的破碎心灵,將悲愴感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虽然《综艺报》批评戴托罗在裸露镜头上略显「含蓄甚至可笑」(尤其是在维克多身上),但《好莱坞报导》观察到,艾洛迪在米克希尔的造型设计下,其怪物身躯带有一种雕塑般的美感与「性感」,甚至暗示一种情慾的张力,这也延续戴托罗在《水形物语》中对边缘性慾的探索。
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Photo Credit:《科学怪人》,来源:Netflix
戴托罗多次强调,这部电影不是恐怖片,而是悲剧、浪漫与哲学思辨。《卫报》也承认,这部「高尚而最终带有神圣色彩的浪漫故事」的答案是——两者都不是。这是一部关於互相无法理解的「父子」的悲歌。
怪物在得知真相后的孤独与痛苦,成了贯穿全片的强大情感。《好莱坞报导者》引述了拜伦的诗句作为结尾:「破碎的心依旧破碎地活著」(And thus the heart will break and yet brokenly live on)。
戴托罗採用类似雪莱原著的书信体结构,將故事分为「维克多的故事」(Victor’s Tale)和「造物的故事」(The Creature’s Tale)。这种中途转换视角的手法,使观眾得以彻底沉浸於怪物的內心世界,体会其天真、渴望与被拒绝的痛苦。但《综艺报》认为,这种150分钟的长度与分段敘事,使电影显得过於「塞满且笨重」,稀释怪物的登场衝击力。
吉勒摩戴托罗的《科学怪人》是一场视觉和情感的豪赌,它以无与伦比的美学细节与澎湃的交响乐,证明戴托罗对於这个主题的终极热忱与执著。
而这部电影也对玛丽雪莱的文本给予极大尊重,它超越血腥的恐怖范畴,深入探討人类的傲慢、被创造的诅咒,以及在一个不完美世界中寻求连结与救赎的主轴。正如戴托罗自己所说:「也许那些穿西装、打领带的人才是怪物。」
同场加映Netflix排名第一的网漫改编影集《黑盒子》好看吗?从造物狱到太空救援,你以为的惊悚片其实是一堂哲学课《追杀比尔》20年来大哉问 (上):《追杀比尔》系列是一部还是两部电影?还有完整版是怎么回事?《怪奇物语》歷史上的今天:1983年11月6日,威尔拜尔斯失踪了!他与顛倒世界「未断裂的连结」將如何终结一切?
文字整理:周昱璇
核稿编辑:古家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