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都没看春晚,从三十到初一两个晚上看完《平原上的摩西》,算第一次看张大磊的电影;八月虽然出名,但是一想是黑白的流水账,就一直没看;

整部剧的优点有几个,第一就是细节,第二就是真实不做作,高度生活化,当然也得益于导演关注细节;90年代的沙发布和窗帘和门帘子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样的图案都完全还原;小女孩钥匙是挂在脖子上的,并且必须是两个钥匙,一个就单调无美感。结婚时食堂里的大师傅就如往常一样生无可恋的靠墙瘫坐着,小孩们欢乐的捡没响完的炮,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大厦起于沙土,巨作由细节搭建;

素人演员的大比例启用更使作品的还原接近真实,宝石老舅和剧中演警察的赵老师都特别出彩,当然专业演员海清和贾樟柯剧中那个爸爸也演得没有丢分,可惜男主角栽在了董子健的手里,他想演那种痞里痞气,可是只会半歪着脖子,可惜。

从第一集公交车售票员与乘客的互动,到女主划着船相亲,再到本土方言结合原作简单真实的台词,成功把观众带入八十年代;原作中就叙述划船像梦一样,使人迷离,导演在第一幕就成功做到了;剧的最后结尾也和原作一样是划船,哪更是一个梦,比开头那个划船更耐人寻味的梦,可惜导演处理草率了,他给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结尾,把这个梦砸碎了。前期6集都在铺垫,最后十分钟嘎然而止,觉得特别不合理;于是找来了双雪涛的原作去读,果然结尾是开放式结尾,曾经有个作家说过:好的作品是把观众领入那片可以想象的空间,而不是给予一个确切的正确答案。

关于改编,张导对双的原作几乎完全采用,包括所有关键几场戏的对话;额外填充的是对剧情改变不起转折作用的大量的生活化对话,使时空更真实可信;被舍弃的几场关键剧情包括圣诞夜的出租车内对话,和拆迁广场的出租车内对话,是真正可以推动和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关键;可能因为无法过审的原故吧,其实导演想说的话和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是本剧的英文名:鲍勃迪伦的一首歌名,why try to change me now,究竟是谁总想着改变人,不用多说。

由于导演是玩乐队的,对音乐的鉴赏水片不低,剧中没有大量使用背景音乐,相反还非常生活化的保留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噪音,以至于人物对话时可以听到很多杂音,开始会非常不习惯,慢慢就习惯了这种设定;导演把音乐放到了每一集的最后,每一集的结尾都是一个沉重的心事重重的惋叹,日本作曲大师半野喜弘的音乐恰如其分的响起,每一集末尾都不相同,非常好听。这个作曲家也是时代沧桑感塑造非常强的电影《站台》的音乐制作,记忆犹新。

关于导演,然后初三晚上又看了《八月》,有一句评论可以被引用:比侯孝贤更像杨德昌。魔鬼藏在细节中,生活中的真谛永远都在如涓涓流水般平常里,蚀骨销魂。那个八月什么都发生了,可是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伟大的导演,只要这么坚持下去,是华语电影的希望,也是观众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