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难得与父母一起在家看了一些电影。前些天选是枝裕和还有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但父母对于日本电影兴趣寥寥。今天选的是鲁迅先生的《祝福》改编的同名电影……看完只剩一句,祥林嫂真惨啊!

在学完这篇小说以后的四五年,我再次接触到这篇作品,越来越觉得鲁迅的先进性与革命性永远不会过时,鲁迅不应该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作家…因为他写的东西这片土地的真实的事情,是这片土地的人的事情。他与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都建立了深刻的联系……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选用鲁迅的文章进行改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比小说更加立体与细节,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更加饱满。鲁四老爷的迂腐,鲁太太的冷漠,贺老六对于祥林嫂的温情,王师爷的阴险狡诈,病榻上贺老六和要债王师爷反抗的坚决,还有最后最为升华的祥林嫂砍门槛的绝望…… 因为原文是第三人称转述的,细节很概括。但电影用第一人称去拍摄,在具体情节方面的改动我认为还是很成功的。

但祥林嫂刀砍门槛这个改编看来是颇有争议,主要的争议点是祥林嫂作为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中国普通妇女,是没有勇气与她深深崇敬的价值观相反抗的。此处改编虽然突出了革命性与反抗性,但却偏离了作者的本意。但艺术作品为意识形态服务是必然,所以不做过多评价,个人认为是十分精彩的画龙点睛之笔。因为改编后的祥林嫂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况且这种反抗不一定是意识的觉醒而仅仅是觉得受到不公待遇的愤怒,与鲁迅笔下不敢反抗的祥林嫂没有太多冲突。(我瞎说的)

最令我难过的一幕是:最后,祥林嫂在柳妈劝说下去捐了十吊钱,满心欢喜回到宅子里,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在祝福的时候碰了活鲤鱼被赶出家门。祥林嫂在漫天冰雪的夜里,一步步走着。她说着: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魂灵……周遭的人都在过着新年,鲁四老爷家又开始为新年祝福,但祥林嫂却在孤苦伶仃地度过了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天。一种极其悲凉的对比,为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画上了句号。

我想,其实这部文学作品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做着符合这个时代道德的事,但聚集起来却是违背人性丧尽天良的恶。这就是吃人的社会,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

最后,一段颇具意识形态宣传画外音飘来:(大概)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是的,我们应该庆幸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还是吃人的那一套换了一种高级形态继续剥削人们?只是社会在进步,剥削的手段也会进步罢了。有人的地方永远就有剥削。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共性恐怕就是把人的本性深刻且露骨地描绘了出来。现在再听那段话外音,令人回味。

最后附上电影开头引用鲁迅的一篇杂文《我之节烈观》节选: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还要发愿:要⾃⼰和别⼈,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害⼈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还要发愿:要除去于⼈⽣毫⽆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类都受正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