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拍的精不精彩,全凭一个词“发酵”。
发酵的过程,是悄悄质变的过程。
剧中角色从风平浪静到生死一线,观众情绪从有恃无恐到惊慌挣扎,灾难从悄然无声到开山劈地,当情绪与灾难重合爆发,带来全片的高潮,这几乎成为优秀灾难片的万能公式。
本片着急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期酝酿阶段,没有积攒足够的能量,导致后期强行爆发显得非常无力。
导演聚焦中年危机男凯文,通过他的视角来展现这次坎普山火的危急。这不由让我联想到《2012》给大佬当司机的男主,两个父亲有很多相似的设定。

虽然都是loser人设,然而性格却存在天差地别。《2012》里的父亲像超级英雄一样充满正能,而《火烧天堂镇》里的凯文,从出场直至电影结束,让观众陪着他苦逼丧气了两个小时。
虽然不确定凯文的真实人物到底是不是这种性格,但灾难片主角真的适合这种丧逼人设吗?
在电影高潮部分,凯文的决定是等死?! 是的,对于一个loser,他就这点能耐,他尽力了。
他的疲惫不堪与精神萎靡。让我在屏幕之外,感受到如浓烟般的窒息与压抑。
就像剧情诉说的那样,他根本不想救孩子们,他只是想借机保住这个饭碗。这是真实采访的想法,还是杜撰的先不讨论,作为灾难片男主真的合适这种动机吗?
直至影片结束,他没有披上英雄的披风,也没有得到家长们的簇拥与称赞,他更不敢去声张功劳,他没有热泪盈眶,也没有心有余悸,他很低调幽默的离开了人群,他之前是loser,依旧是loser,没有成为hero。
他又似乎完全置身于这场灾难之外,淡定的像是外省派来的场外指导,衬托出我的灾后动容很矫情。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发酵,这场发酵显然是失败的,男主、观众、灾难,三者之间是脱节的,都很认真的在各忙各的事。
观影结束时,我想到某年十一假期堵在高速公路憋了一泡屎坐如针扎火烧眉头的情形,大致和本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