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还是决定了这样一篇标题,本来想着只写绿皮书,但是触不可及的确也是非常让人惊叹的一部电影,两部电影之间关系又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或许这就是“存在的不存在感“吧。

“政治正确”这个词在近些年并不少见,无论是一些国外政治家的嘴中还是国内外的报道当中,都少不了这个词。仿佛每个人都在追求政治正确,LGBTQ,Black lives matter,Grey pond, 这一个又一个的概念被创造出来如同铁拳般一下又一下的重锤着社会中的不平等,在证明他们的权益的提升的同时也在继续为那些在社会中如履薄冰的人争取着权益。

Tony, 是绿皮书的主角之一。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即使是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Proletariat)的他, 也享受着白色皮肤的红利。与另一位主角谢利博士相比,Tony的白人身份让他在社会中拥有了极高的社会地位。Tony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拥有资产阶级(Upper class/Bourgeoisie)与博士学位的谢利, 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当时美国社会中对黑人的歧视现象。

Shelly博士,一位多次进白宫面见总统为其演奏音乐的殿堂级博士音乐演奏家,放在今天的社会本应该是一位地位崇高的艺术大师。但是只是因为当时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社会态度,人们从刻板印象上认为黑人吃炸鸡,混黑帮,吸毒喝酒卖淫,是下等人;以至于谢利博士以如此有声望的身份地位都只能住在专供黑人休息的脏乱差旅店中。

即使在我们今天的“文明社会”之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潜藏在社会刻板印象中对这些弱势人群的歧视。当世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美国社会的弗洛伊德案。在持续地喊叫“我无法呼吸了”许久,警察的无动于衷导致这位非裔美国人在街头被警察跪杀。这件事在全美,尤其是黑人社会中掀起了巨大的反抗浪潮。“Black Lives Mat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传遍全美,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社会的某些角落,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近百年后,社会歧视仍然存在。

电影中的一些剧情也很有趣。

Tony自身是一名市井小民, 满身工人阶级文化的他比谢利博士表现的更像黑人。在带谢利博士巡演的路上,当谢利博士和他说不吃炸鸡时,他说出了图中的这句话。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人脑中的刻板印象,哪怕是今天,也应该有大多数人将说唱,打架,酗酒以及食用廉价食物的身份标签贴在黑人这一整群人身上。

而当我们看到触不可及时, 故事主角的身份换了过来。

仍然是一位服务者一位被服务者,但这部电影里的故事仿佛更加贴切我们日常的印象。一位酗酒,参加帮派,刚从监狱中释放并依赖于政府补助金胜错的黑人男子和高贵,欣赏古典艺术的白人男子。这部剧中的角色在肤色上的反差是巨大的,但是我并没有看到种族给他们带来的差异。更多的,我看到的是阶级所带来的不同。

虽然整部电影的主题讲的更多的是两人之间日渐产生的友谊和白人菲利普的变化。但是在其他的事情上所带来的变化更多的展现的是阶层身份(Class)给他们带来的不同的生活。

艺术品味,是两个人刚开始较大的分歧点之一。菲利普所谓的上层阶级艺术品味在黑人德里斯眼里只不过是一滩溅上去的鼻血,而上图便是德里斯所画的作品,随意画的作品最后卖出了两万五千元的高价。

影片中有一条支线是很能展示阶级身份对德里斯的影响的,正是他的家庭支线。复杂的家庭关系,摇摇欲坠的恋爱关系,无数的孩子和附带的生活压力。这些东西最大的凸显了阶级在人的生活中所带给人的影响。

社会学上有一个交叉(Intersection)的概念,指的是人们的社会身份(Social indentity)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过程并不是分割的;实际上多重身份包括阶级,种族,年龄,性别带来影响的过程是有所重叠的。

就像现在的女权主义浪潮,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女性这个身份带来的不再是百年前那种处处遭受歧视的待遇,女性的身份反而还带来一些红利。但这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生活。一位资产阶级的女性是很难甚至不能感受到一个工薪阶层的女性的艰辛生活的,这便是交叉这个概念的精髓所在。

触不可及和绿皮书的故事,乃至我们的人生,都是在这样一场场交叉之中编织出来的。社会身份决定我们生而拥有的东西,但是那也只是我们的起点,是我们生而获得的社会地位(Ascribed Status)。人生不只有这样获得的社会地位,我们自身的努力也能给我们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是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来换取的东西(Ascribed Status)。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梦起鲸落

后续还会给大家带来这样的文章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