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不妨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电影是造梦的,如果梦和现实一样残酷,谁又愿意做梦呢?
2、爱情真的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吗?
3、社会规则是剥离他们恋爱的手术刀吗?
《花束般的恋爱》,
多好的名字呀!
不是花朵般的,而是花束般的;
花朵是长在泥土里的,会凋零,但会有果实,换一种方式存在着;
花束是包在装饰纸里的,会过期,慢慢枯萎,什么也不会留下;
花束般的
爱情
—
日本·2021
土井裕泰 执导
不是爱情,而是恋爱;
恋爱是个浪漫过程,有始也有终。
爱情是种经营,恋爱结束了爱情却可以长存。
恋爱可不就是包在装饰纸里的花束吗?
双方都极力地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就像在花店的橱窗里一样,耀眼夺目。
一旦带回家中,摆放在桌上、花瓶里,那新鲜的气息便会逐日递减,直至消失。
很多人多说《花束般的恋爱》,很真实,很残酷,也很无力。
不同于一般的爱情电影的剧情走向——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知,也许还要设置些坎坷和挫折,但相爱总会是结局。
似乎相爱之后的一切并不是那么重要,柴米油盐,坏掉的灯泡,生活小事里的摩擦和争吵,都会变成荧幕省略掉的、扫兴的部分。
01
一问
电影是造梦的,如果梦和现实一样残酷,谁又愿意做梦呢?
就像在《楚门的世界》里,当楚门终于走出“摄影棚”,观众欢呼庆祝,仿佛重获自由与新生的不是楚门,而是他们。
可当荧幕灰掉,导演把镜头一转,于是你看到门卫室里的两人吃着零食,换台寻找还有什么可看的。
《花束般的恋爱》也不想只给出一个甜蜜浪漫的梦,它想把社会对于一个人、一段恋爱的驯化撕开给观众看。
你能从几处不起眼的小细节看出端倪:
女主的妈妈,见到男主后就开始洗脑——“社会就像泡澡,进去的过程很难,但是一旦进去了就会觉得很舒服。人生就意味着责任” ;
男主公司里有个同龄的司机,把送货的卡车开进东京湾后逃跑了,被警方抓住后说他不想做谁都能做的工作;
日本是个发达国家,社会分工早已细化到变态的程度,整个社会像是一个高压的火炉机器。
背弃它,你无法在寒夜里独自取暖;
融入它,你会在热浪里被逐渐同化直至消解成为燃料。
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里在讨论的艺术、文学、电影那么重要。
它们并不是社畜的虚伪面具,相反它们是这个高压火炉边上的藤椅,你能在火炉边上坐下片刻,享受那短暂的逃离。
02
二问
爱情真的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吗?
女生的家庭条件富足,父母的宽容度相对较高。
这样的家庭环境也塑造了女主不愿意将就,不愿意妥协的人生态度。
她更加自我,更加勇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敢于做出改变。
男生的成长环境并没有交代很多,只有他的父亲短暂出现。
并且这次出现并不是以一个沟通者的角色,而是一个一家之主式的压迫者。
父亲只是看了一眼男主递过来的画,对自己儿子想做的事情不屑一顾。
扔下了一句——“要么跟我回老家做烟花,要么就断了你的零花钱”。
男主知道自己无法获取来自家庭的支持,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所以想要和女主在一起,他就得担负起责任来,而这样的“责任”让他只看到了物质,逐渐互留了精神陪伴,也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他变成了自己的父亲。
爱情是两个人的世界,但从不是只是两个人的事情。
原生家庭带给你们的,都会被带进你们的亲密关系里。
如果你们不挣扎、不改变,即使你们脱离了两个家庭组建了新的共同单元,这个单元也会被扭曲和裹挟,变成一个有点不同的复刻品。
03
三问
社会规则是剥离他们恋爱的手术刀吗?
是也不是。
是,因为社会改变了男主评判事物的标准。
当初女主找工作受挫,不被面试官认可,是他安慰对方,就算那个面试官很厉害,但他如果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毫无感觉。
在这个时期,男主看待世界是用心灵,靠感受力,评判灵魂上的富足与否。
而等到男主被工作淹没,逐渐丧失掉曾经自己所看重的价值观,灵魂上的富足与否解决不了当下的物质现实。
他向女主诉说自己在一个大叔客户那儿装孙子,被吐口水,被叫去死。
曾经发生过的对话讽刺性的上演,女主忿忿不平地抱怨这种人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毫无感觉。
可悲的是此时的男主,也丧失了这样的感觉。
正是这样的社会同化葬送了他们彼此曾共同在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努力,没有对话,没有足够的支持。
完全合拍的两个人就一定适合做恋人吗?
男女主初期如花束般的恋爱就是是完美亲密关系吗?
答案是否定的。
亲密关系心理学里有一个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三个元素分别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诺(commitment)。
完美的爱情在这三角形的中心,共同具备这三个要素。光有亲密的爱情只是单纯的喜欢,只有激情的爱是单纯的迷恋,而只有承诺的爱是空洞的。
初期的他们更多的是亲密加上激情,他们处于校园——这样非社会化的真空环境,不用考虑任何的承诺与责任,此时他们的爱是浪漫的。
可是当这种浪漫没有为他们带来彼此的承诺或者说共识(他们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结婚),它们的目标也只停留在想维持现状,但永远维持浪漫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啊!
自然的,他们的亲密关系越走越远,甚至丧失掉了激情和亲密,过着同窗异梦的生活,没法与对方敞开心扉。
亲密关系是动态的,是这三个角的流动,只有平衡才能抵达中心,拥有所谓的“完美爱情”。
而这样的流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被动,就像激情自然会随着时间减淡;
另一种则是沟通,用亲密关系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自我表露”。
电影中男女主的“自我表露”似乎只停留在了初期阶段——喜欢的电影、作家和生活习惯的出奇合拍,但是他们没有更深层次的沟通,他们的过往、他们过去的伤痛、他们的童年、他们的家庭和成长环境...... 也没有进一步的、可持续的交换与分享彼此的感受。
他们有过争吵,但是并没有“吵开”,女生在乎他的态度,男生却不以为意,这样的争吵也多半以互相妥协收尾。
其实亲密关系里,争吵和冲突是难以避免的,重要的不是争吵什么和得到什么结果,而是彼此如何看待争吵。
争吵是亲密关系破裂的导火索,但也可以是向三角中心进化的最佳契机。
因为通过争吵这样激烈的沟通方式,双方会更加激动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诉求表达出来,意见碰撞的过程其实是倾听和看见彼此的最佳机会。
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和妥协,而是双方秉持着如何让这段亲密关系更好的态度,试图解决和回应那些未被看见和听见的情绪与诉求。
所以,他们的爱情终究会像花束一样,从浪漫的滤镜里逐渐消亡。
“
尾声
”
这部电影其实是套上小清新滤镜的严肃社会讨论,它的导演土井裕泰也并不是什么初出茅庐,凭着热情和新鲜的感受力,弄些段子,搞点音乐就大谈爱情真谛的三流导演。
曾经在国内大火的《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也是他的作品之一。
高手的技巧通常以一种很轻松,不容易察觉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导演对角色心态、台词以及场景的前后呼应,工整到近乎变态的程度。
无论是男主对于石头剪刀布的迷思,还是女主把巴西惨败德国作为人生阿Q精神的信条,都在影片的后半程得到了回应。
包括回环式的整体结构,从分手后的相遇引发回忆倒叙,在拉回现在时间点表现两人的变化与发展,拿捏地都非常细致。
而对于主题的把握,对社会问题和症结的侧面表现则更是润物无声。
不过电影的结局也不是那么悲观,花束般的恋爱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毕竟在花束没有枯萎的时间里,它是那样的真实和美好。
也许,我在文章一开头关于花束的看法是错误的。
花束确实会过期,会枯萎,但并不是什么也不会留下。他们给彼此的生命留下了回忆和痕迹,帮助彼此在亲密关系里成长。
就像那张被定格在谷歌地图里的合影,他们的恋爱也许是在某个时空永远绽放的花束。
引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楚门的世界》截图,其他图片源来自网络,侵删。
感谢你的关注、转发和在看
评论说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