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没有一部电影的商业性已经能比《让子弹飞》的更好了。评论区里颇有许多人讽刺姜文丢掉了内涵而下跪于票房,建议你们投身于倡导全民阅读《资本论》的运动中去。
由一辆火车引入,影片快速进入正题,于是节奏非常快的场景纷至沓来,姜文与周润发的对垒层层叠加,在一场鸿门宴上进入了第一个高潮。雨夜的闹剧引来了第二个高潮,攻防转换令观众直呼过瘾,从而引来第三个高潮,也就是鹅城秩序的最终崩塌,堡垒彻底垮塌。最终,一切化为了淡淡的离别,影片由动化为了静,观众的思绪也会如在煤炉剧烈燃烧后在广阔大气中缓缓游弋的一缕烟雾,大口而缓慢地喘息着。
小六子的故事固然令人悲哀,但他终究不是主线,如果过多渲染势必为影响整部电影,导演在此用兄弟们戏谑性的吊唁做了一次真正的缅怀,恰是每逢死亡必哭哭啼啼的国产电影所要学习的点。另三位死亡,汤师爷和夫人都是用戏谑的方式掩过,而二哥之死更无多少感伤,但他们的死亡也并不让观众没有反应,而是使整个局面更加凝重,恰反映出编剧的高超技术。
总结一下,整部电影商业性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其节奏把握地相当准确。由快到更快,由更快到狂野,恰到好处地在快节奏中给予观众一定的信息量,但不大,让观众又是为姜文的种种金句捧腹大笑,又是进行一番恰到好处的思考,随影片的进度条一同前进,并在结尾一缕淡淡的悲伤中冷静下来,思考着自己所能思考到的内涵。让所有观众都能看懂,又让影片不多又不小的内涵彻底发挥出来——做到这点已经是大部分好莱坞影片所难以达到的境界了。
顺着上面,来说一说以我的能力所能体会到的内涵。“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是本部影片的标题,在这里先抛开不提,分析一下本部电影的主体。很明显,放大点讲,可以说是一场小小的革命,放小点讲,这就是两个人的对决,亦或是,是一个人,一位英雄的传记。开头就显出这位的英雄的不凡,是一群山贼之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充分体现了英雄的霸气、稳当和聪慧。随后这位英雄又整出了不少花活,如敲冤鼓,“站起来,不许跪”等,与黄四郎一方的典型反派形象做对比,在整部电影中达到了形象的高峰。当然,这只是个开头。在接下来的观影过程中,这个形象将会一步步削弱,由千军万马化为了一个孤独的人。
第一次削弱,是在小六子之死。这也是电影的一个典型意象,由主角身边人之死衬托主角不是全知全能的。而,在面对小六子之死既表现了常人的愤怒与不甘,也表现了异于常人的冷静与平稳,拔高了一点。第二次削弱,是被偷袭,损失了师爷的夫人,这说明了英雄也要牺牲一点东西换来最终的胜利,而被偷袭也显然就不够全知全能了。
如果前两点还是我可以看作为了凑字数胡扯出来,第三点就非常明显了——即手下分崩离析的一整个过程。黄四郎本身并没有对张麻子进行心理战,但兄弟们是自己从内部被击溃的。由小凤仙的“赚了钱,你们还要去干吗呢”,兄弟们纷纷意识到了某种东西,虽然被张麻子的“我们还要去赚更大的钱”所稳住了,但蛋有了缝,最终一定会破,而他们的醒悟本身并不是破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视野上的差距。手下们本身还都是山贼,除了抢钱,享受些许罗宾汉般的快乐外,便没什么大的理想了;而张麻子的理想是“没有你(黄四郎极其所代表的)”,两者的冲突是影片中张麻子的最大的敌人,而张麻子没有顺利赢下这场仗。最后,张麻子的孤身一人象征着全篇的最终失败,也象征着张麻子英雄形象的彻底崩塌。
“让子弹飞再飞一会儿”,这句注定会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之句贯穿了整部电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从小来看,是不能随意估测一场胜败,从大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赢了,但某种程度上,也输了。不过要是硬扯上一点东西,也似乎与辛亥革命有点观念,那些失火的枪炮险些导致了武汉起义的失败,也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当然,大家知道,辛亥革命没能成功拯救中国,对应影片中的话,是”做皇帝的是谁,刘邦“。
从两者的对垒来看,显然我所构建的影片的背后意象就清晰了起来。黄四郎,有人分析过,当年可能是和张麻子一起革命的战友,后来堕化为资本地主阶层,而张麻子是靠争取民众力量赢了,象征的东西显而易见。
前面,我说了全篇是张麻子这个英雄的自传,主要线索是张麻子由看似全知全能展现出无能为力的一面。那么,全知全能和无能为力实际上是这个人设的两面,主角实际上就处于两面的中间——山贼和革命者,高高在上的和接地气的。山贼看似是远离我们的,但实际上山贼的主要任务还是劫钱劫色,反映的是普通人的五欲,是接地气的,而革命者拥有着高超的领导能力与执行力,是高高在上的;另一个角度,山贼的生活实际上并不靠近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富有英雄浪漫主义的,是高高在上的,而革命中,正如我们从小被教育的那样,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是接地气的。这矛盾的分析似乎能说明《让子弹飞》为什么下能亲近观众,上能引申不少。
姜文的英雄浪漫气息就藏在其中。他的高超能力与尚有缺点的性格的构建起了其革命者的身份,而能被手下们拥护和逐渐被手下抛弃的兄弟情结构建起了其山贼的身份。所以,这个形象是神话的,也是生动接地气的。
从深层次来讲,他高高在上的原因在于他打下了鹅城,接地气的原因在于他也是个失败者,他不像历史书上毛、周那样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成功,他被手下逐渐所抛弃,他空拥着鹅城,他已经没有力气再进行更大程度的革命,他只能回去当山贼。
张麻子和手下看起来似乎也有一体的成分。手下是其接地气一面的更大的写照,他们既拥有着淳朴的英雄的理想,也拥有着狭窄的视野,在资本主义的纸醉金迷中逐渐丧失了方向,从未理解正确的道路。这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也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写照,是鲁迅笔下民众劣根性的写照,但劣根性不是他们的错,这个错的根源正是张麻子所要改变的,这场自我斗争的失败似乎也是片尾淡淡忧伤的来源。
当然,片尾火车的打左灯往右开,驶往上海浦东也说明了些什么……
也当然,影片不断冒出的,如激光枪般的金句才是广受欢迎的决定性因素,以至于现在“申遗”的梗在网上热传。这些金句仿佛是姜文在秀技,也极大地渲染了全篇的喜剧氛围,使这场电影颇有点像一场戏剧,不管剧情是喜是悲,台下还是一般喧闹,演员也是一般地在咿咿呀呀地唱。这种氛围与网上各种严肃的解读与本片不浅的内涵似乎格格不入,但使作品的悲剧成分在喜剧的解构下倍加渲染,最终在观众的脑中不断回荡,被重构,被揣摩,这也是我开头说的,为什么片中四人的死亡也并不让观众没有反应,反而使整个局面更加凝重。而现今大片所流行的的,死了以后必大哭一场,不大哭也放一段长时间的悲情BGM,恰恰会使观众感到厌倦,无法共鸣,无法融入,在低廉的BGM和剧本下更显讽刺。
革命的火苗,在鹅城这个小小的剧场中释放出剧烈的化学反应,宛如一个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