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上享誉甚高,而在主题上戏称为一部“禁毒宣传片”。“毒”既可以说是毒品,也是像毒品一样令人上瘾的东西,就像整部电影里充斥着一些其他令人着迷的东西,糖,电视节目等等。
在视听上,最鲜明的是快切的特写镜头的运用,镜节奏极快、配合大量的特写镜头,尤其是其中吸毒的反应镜头被重复出现。想起了宁浩的《疯狂的石头》,还有埃德加奈特的“血与冰激凌三部曲”。除了在视觉上形成极强的节奏感,还加速了叙事。
其次还有整部里超多的超广角畸变镜头,尤其在老太太的房间里,展现吸毒后人物的变形与夸张,还使用了快放以及慢放,摇晃镜头,震动模糊和故障,都是在模拟吸毒的感官世界。
第四,还有分屏镜头,也多次使用,这个我不太能理解到,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比、类别?
最后想说的就是摄影机固定在演员身上同频运动的镜头,玛丽安吸毒后摇晃走出来,既增加了第一人称的代入感,有了第二人称的画面,而且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以前也看见过这种镜头,忘了在哪。
还有一个转场方式,区别于传统的黑屏转场,而是使用白屏渐变转场,更对应的梦境、迷幻的情节和主题。
电影角色里,印象最深的是还得是小老太太,说出的那句I'm alone,i'm old.——我很孤独,我老了。
看电视、想上电视不过是一种消遣,无法获得人关注的消遣。她希望摆脱这种无聊的老年生活,让生命重新获得意义。在后期毒瘾发作的片段,全段封神,也是影片高潮里四个主角崩溃最出色的部分。
康纳利在《美国往事》里的惊鸿一瞥,已经成为了影史经典画面,以及她本人介绍不得不提的地方,还是美得惊心动魄,有点像阿佳妮和艾玛沃森。
整部影片所呈现的故事,是因为毒品不断崩溃的四段人生。毒品让人疯狂,以前哈瑞连去见面都会吃醋,可是后面把女友送到别人床上,四人一起在癫狂中各方面全方位的崩塌,走向毁灭。
也因此所配套的,就像吸毒一样癫狂迷离不寻常的视听风格,此处响起《Summer Overture》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关于《蜘蛛侠》的碎碎念
前半段觉得一般,越到后面越被吸引进去了,尤其蜘蛛侠在大楼间穿梭的镜头,二十多年过去了的作品,现在看仍惊喜无比。不喜欢的点仍然是人物过于脸谱化了,就像是超英电影的预设模版。开头是弱鸡男主的受窝囊气时刻,校园里则必有霸凌的混混和需要被拯 ...
被体制推荐看的反体制电影
《三傻》是一部在豆瓣排名非常靠前,早闻其名还迟迟没有看的电影。而当看后,想起了《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一系列打破体制追求自由的影片,发现豆瓣top榜单大都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歌颂人类的美好品德,简言之——真善 ...
被你改变的那部分我,代替你留在我身边。
看电影的时候,最先想起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后面想起《爱乐之城》,并发现越来越像,尤其是里面的假想片段,正是《lalaland》最出彩的部分。本片同样讲述一个关于相爱和分别的故事,并虚构了一个拟人化的动物世界。我们该如何学会告别 ...
一部过期的爱情糖水片,一部想象力丰富的科幻片。
不要批判这个电影的不合理,因为他拍的不是中国人,故事也不是发生在当下中国,当然,也不是献给中国观众的。中国人的艾莉叫沈佳宜,最后没有和柯景腾在一起,也没有和胖子,而是穿上洁白的婚纱嫁给了大叔。剧本结构经典(俗套)得不能再经典了,—— ...
无法共情这样的主角。
评分最高的台剧,9.4分虚高了,如果是大陆剧大概率要被观众骂惨,8.4都嫌高了。我其实是很喜欢现实主义题材,但这个电视剧给我一种虚假和浮夸感,可能台剧的口音和地域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此外我看不到有血有肉真实的人。一个被正义精神感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