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开头,李红扔掉了丈夫孙大勇的ETC卡,完成了娜拉出走的最后一个仪式,完全切掉与压迫源头的联系。
从父母放弃李红的学业开始,李红便开始了她等待的一生。
等着嫁个好人家,等着女儿长大,等着女儿的孩子出生、上幼儿再等女儿工作稳定。在无尽的等待中,她还要面对孙大勇从行为到思想上的压迫。
我们先谈论压迫,这是最直观的。
在李红与孙大勇的婚姻生活中,她便面上让第三视角的观众认为孙大勇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孙大勇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让李红做家庭主妇,与李红发生争吵时也仅限于言语,孙大勇还是在水利局上班吃国家饭的干部,如此条件,放在九十年代的文化背景下,孙大勇是一个不错的结婚对象。但我们细看,李红其实是生活在孙大勇编织的牢笼中。孙大勇会嘲讽李红买漂亮的花瓶,不停地盘问李红买菜的花销,会责怪李红买擦脸油的额外开支。终于李红在拿到第一份工资时,买了一束花放进空置许久的花瓶里。但李红脱离孙大勇的经济控制后,并没有从这个牢笼中挣脱出来。真正让李红摆脱孙大勇的压迫是女儿生产后,孙大勇对李红的嘲讽,“一天天没干什么事?”,让李红发疯一般用刀指向李红再刺伤自己,杀死父欲强盛的孙大勇。至此,李红完成了第一次割舍,但困住李红的牢笼早已逐渐从孙大勇变成李红与孙大勇的家。
年过半百的李红想要回青年求学时的成都与老友相见,却多次失败。第一次是在女孩预产期提前时李红中断出走照顾即将生产的女儿,第二次是女儿复出职场时,李红再次参与照顾外孙的生活。每一次李红快要完成出走,家庭的牢笼便会将李红死死锁住,而锁住李红的幕后黑手正是一直支持自己追求幸福的女儿孙晓雪。每一次李红即将完成出走,孙晓雪便会将自己的困境转嫁到李红身上。孙晓雪在失业后畏惧自己闭塞的生活,决定复出职场成为她主观上认为的独立女性,而事实上她每次解决问题时都会将李红拖入自己与孙大勇编织的牢笼中,孙晓雪的独立与自由是建立在李红的不幸之上。而孙晓雪口口声声的爱与自由,则成为诱惑李红一次又一次掉入牢笼的诱饵。孙晓雪对李红束缚是无意识的的,是柔韧有力让李红无法摆脱的。孙晓雪潜意识的厌女症,对家庭妇女与非独立女性的厌恶是对李红潜在伤害,也正因孙晓雪潜意识中将李红他者化,让孙晓雪并不觉得自己对李红的束缚是困住李红独立自由的原因之一。
女婿升职了,女儿转正了,丈夫在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全家人沉浸于自我价值满足的欢乐中,李红看似家庭美满实则一无所有,终于爆发了——离家出走。长久以来,李红在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勒索,在冲出孙大勇的压迫,她终于在这样一个圆满的环境中,与女儿完成割舍,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带上她闲置多时的自驾游装备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出走。
李红的第二次在哪里呢?早在李红向弟弟追讨工资时,向母亲倾诉不敢倾诉的所行偏心、欲求不满时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