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每期一评】
多久没坚持一件事了?任一阶段都至少有一件事在坚持做,这种自我告诫和提醒已坚持多年。
坚持一件事,刚开始难点,变成习惯,后面就轻松了,读书尤其是这样。
《岛读3》坚持每看一期写一篇书评,到今天是第六篇。
坚持的是此刻,并不是说以后就能完成。完成是结果,并不是坚持的意义,它只是坚持的要义之一。
沈从文《边城》结尾有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回来是坚持等待的结果,可是这个结尾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摈弃了这个结果。

【人懒于思考于路】
这一期作家对话的整体的机锋并不多,就像我看《巴黎访谈》这书时看到一些无聊的对话的那种时候。《岛读》类似于戏剧版本或者说是真人秀与舞台剧结合版本的《巴访》。
《岛读》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这期的主题是旅行,抑或是旅行文学。
记得最初两期的时候苏童说现在的人没那么需要旅行,坐在家里就可以周游世界,所以旅行文学的路子会越来越窄。不知道今天的他会不会收回之前的话。
我个人的经验是人在旅途的时候会疲于思考。一个最简单的例证是我旅行前都会准备一本书,希望旅途看完,结果往往只是翻过几页而已,甚至原封不动。为什么呢?累。人的身心是一体的,是专注的,似乎很难同时做两件事,又比如跑步时我无法写诗,就像我写诗时不会去跑步一样。
所以这一期大家要换到另一个小镇继续录节目,舟车劳顿的,对话机锋减少也属正常。
不过我们看节目,光观机锋,那是过瘾式观法,太功利了。更高的观法是感受其氛围,沉浸在其中,让心假装脱离己身隐身出席。放在今天的主题就是,汝心假装脱逃己身隐身出行。关于这一点,约翰·伯格早给过提示。

【苏童依旧萌,还有余华】
苏童,如果再年轻点是什么样子,再年老点又会什么样子,又,他要是逝世,我会有几分悲伤?我会想这些问题。
他把老顽童、文气、作家之憨还有严肃结合于一身,形成一个特别的构造整体叫苏童。苏童应该成为一种符号。那样的话,也许我们在做某件事时会被说上一句:“你这家伙很苏童嘛”。
当然余华也应该是。相比之下,余华没那么复合,他简单,直接,坦然,傲气,狡猾,爱斗,身上的酒神气味含量较高。
说到这,无端想起有人说要是尼采要是知道武松,会把他当成酒神精神的最佳代言。
余华,武松,一文一武,酒神,尼采,希腊,海边,苍蓝,翠蓝,有趣有趣。

【西川说岸】
西川说全世界的海都差不多,但是岸不一样(大意)。这么简单的事实一经点出,也着实能吓人一跳。岸修饰着海,但绝不是为了修饰海而存在,大海因其大,对所有的海岸都足够公平,海平面涨一点,就都牺牲一点陆地,海平面降下去岸就都朝前走一点,后退前进,都不会太多。相比之下,流动沙漠就要残暴有侵略性得多。所以看到我国最近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3046km完成合龙才好高兴。

【我写之转变】
之前是随看随感随记,差不多用了两三个小时,看完了,也接近写完了,修饰修饰就拿出来给人看,我自己都觉得糙得很。
这次我是将一期节目一梭看完,不带停下。然后再拿起笔。不同的尝试吧。尝试就会产生期待。我期待最后的呈现,期待像余华那样谈到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谈到里面的句子“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一样也“老老实实”爆一句“多好的小说”“多好的句子”。我知道糙的结果仍然避免不了,稍微不那么像月球表面稍微光滑漂亮那么一点点我就高兴不已笑纹不止了。

【谈谈糟心的广告】
东方树叶让人出戏这肯定的,那么蓝的海,放两瓶那么大瓶的工业味剂在那,想必节目组也是没办法才如此的吧。
还有今日头条,这是硬广,没得说。
再一个广告就是京东,那句“买图书,来京东”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来”不对,来是召唤,可我为什么要来?容易让人在被动于被动之时产生抵抗。如果换成“上”,便是主动行为,京东便是和消费大众站在一起的,甚至京东自己也是消费大众的一部分一样了。再一个,“上”是去声,比“来”这个上声显得更短平快,更斩钉截铁,更无可置疑,更理直气壮,当然也更好。也许我咬文嚼字了,但是感受就是这样。

【最后,余华的鸡汤】
节目最后,余华总结道:“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路上的一生。目的地有时是清晰的,有时它是不清晰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有所选择。别人都在抢的东西,你不要去要;别人不要的东西,你去认真地选一下,就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我在《兄弟》的后记里面大致意思就是,写作,经常就是你从那个狭窄的地方出发,走向宽广的。而反过来你从宽广的地方出发的时候会走向了狭窄。人生也是一样,所以我的是要走'窄门'。用马克思的话就是不要去走平坦的道路,要走崎岖的小路,在崎岖的小路不畏艰险一直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话全抄录下来,是因为念罢一遍发现真有力量。突然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那段“人生该怎样度过”。不管怎样说,我们终归需要鸡汤,没有科技与狠活的好鸡汤。因为我们与生活的缠斗是一条起伏不止永踏不完的长路。



2024.12.4阴天

附:雷西姆农的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