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第二部看的有点失落,主要是没看懂,太抽象了。
我的理解是电影揉了三个部分:
一、客观描述了社会现实环境跟遇到的难题。监狱坑弱肉强食的野蛮行不通,需要秩序建立法律。可推行、执行法律是艰难的,一是不能保证人人守法,二是演变成新的暴力、控制。最终内斗,还是悲剧。
二、女主的视角探讨了现实中生存之道。太守规矩或者太过自由都是不可取的。拧巴的人生痛苦中挣扎。
三、传递“信息”的孩子,寄托希望的孩子,最终梦会破碎。依然逃不出监狱坑的循环。
前面部分,衔接的非常好,如果每个人只吃自己的那一份食物或者自愿交换,就能保证每个人吃到食物,需要建立规则、秩序,引出法律的概念。可是法律执行起来又很困难,这就必然得有惩罚机制,起到威慑,靠自觉是不能对抗人性的贪婪的,毕竟资源还是不够丰富,自己的食物只保证不饿死,日复一日的只吃一种食物也是很痛苦的事情。从初衷来看,法律秩序是好的,但是普及到“333”层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断完善秩序的漫长等待里,底层依然在饿死,越在高层责任越大,他们得保证食物有秩序的送到底层,能做到这份负责人是高尚的,只是总会有违规者,理想的情况像是不存在的乌托邦,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沦落到底层的恐惧,就会有活在当下的享乐主义,自由派跟忠派的对抗也是必然的结果。想要维护秩序,就得严苛的执行不然有破窗效应;过分严苛,看起来缺乏人情味,死去的人的食物必须倒掉,宁可浪费也不可以给有需要的营养不良的人吃。威慑也就演变成新的暴力。会吃人。(电影里提到不倒掉食物只有少部分获利,做不到公平,死去狱友的食物不该成为我们的奖赏,其实我也是认可这套逻辑的,能避免自相残杀)
所以核心,还是资源不够,也做不到绝对公平,生存是无解的难题。
女主既不是野蛮人,她前面是守规矩的。也不是忠诚人,看到狱友因偷吃一块肉最后自我了解,她不认可忠诚人粗暴冷酷的处事方式,所以反抗,违规。可受膏人断了他们食物之后她也没吃人肉。拧巴的像每一个普通人。任何极端都要不得。剩下的只有在苦难中自我救赎。估计每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都会怜悯别人的遭遇,却无力改变糟糕的局面,也没勇气成为彻底的坏人。只能委屈,不满、无解、忏悔、和解。
救赎的部分我就没看懂。女主因自己的疏忽而伤害了男友的孩子心存愧疚,虽然打赢了官司可过不了心里那一关,来到监狱坑算是对自己的惩罚,需要时间去忘记不愉快的经历。最后也是坚持救下那个小孩来赎罪。我只能理解为,电影是想说,人在一生中都会为做错的事造成的后果感到自责痛苦,受折磨,直到跟自己和解。解脱了。“你的旅程结束了,他还有一次机会”。女主此时赎罪完也到了333层,只剩下等死,而孩子还有生的希望,有做选择的机会。至于孩子的命运如何,是生是死,是做对了做错了,那是孩子的一生。
最让我绝望的,也没太看懂的就是那一群小朋友。电影开始,各种肤色的小朋友在开心的玩滑滑梯,他们在监狱坑的环境里,却跟监狱坑是隔离的,并没有参与到残酷的资源争夺的生存当中。直到结尾,孩子们争强滑滑梯堆成了山,乱七八糟,人仰马翻的,有些孩子摔倒,也玩不成了,跟开头天真烂漫欢乐的玩耍形成对比,最后进来两个人,把其中一个孩子带走,送进了坑里的床上,是不是暗示,孩子学会了争抢具备了社会属性?是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了?而孩子就是监狱坑的希望,是“信息”。跟第一部呼应,孩子是监狱坑所有人的希望,是把自己活在水深火热的境遇传达给上面的人的“信息”。但如果这个“信息”也是上面的人设计的一环,那是何等的绝望?人类终极命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未来,可这个孩子是被编排进来的。希望也是虚无。虚无是不存在的。结尾一代又一代把“信息”传达出去也没能改变苦难的命运。这是被编排好的命运。
第一部解构的太完美,监狱坑的阶层设计完美的契合了社会现状,不同的阶级能接触到的资源不同,而“出生”在哪个阶级又是随机的看运气的,在人性的贪婪、欲望、恐惧趋势下必然造成地狱般悲剧,所以他们想改变,想传递信息告诉设计监狱坑的人,不接受这样的设定,于是,他们保护了一个蛋糕,完完整整的送到上面,希望上面的人看到饿鬼一样的他们今天没吃蛋糕,这么反常的事情希望引起他们的关注,重视他们的需求,反思设定的不合理,可是上面的人拿到蛋糕只看到了上面有头发,难怪他们不吃,明天开始得更加注重卫生才好。反馈机制是不奏效的,信息接收是不对等的。所以第一部的最后,孩子成为了“信息”。试图用孩子跟设计者,外部世界,或者上面的人沟通。而第二部是想说,孩子也是一环?传递信息没有意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最终会长大,只能参与到监狱坑的残酷。又满怀期待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自己的旅程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