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这个简单直白的中文片名,很容易让观众以为这不过是一部普通的传记电影。或许,电影的英文名字 "Center Stage "才更适合作为故事的概括——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阮玲玉,更是关于每个与她面临同样困境的、热爱表演艺术的人。

...

与传统传记电影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方式不同,《阮玲玉》采用了多线并行的手法,使得多种叙事交织融会在一起。这其中大致可以分出三条线:

- 由导演重构再现的阮玲玉的人生

- 张曼玉扮演阮玲玉的过程与心得体会

- 在阮玲玉去世后几十年,电影创作者与当年曾经认识她的人是如何看待她的(同时也展示了阮玲玉本人的真实影像,作为对后人重新演绎的补充)。

这三条线交替出现,共同构成了这部完整的作品。

这样半叙事、半纪录的电影风格也为普通观众的观影提高了难度。如果没有事先做好足够的准备,普通观众或许会在观影过程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导演要在这样一部传记电影里加入电影制作过程的记录?他们或许刚刚沉浸入阮玲玉辛酸的人生悲喜剧之中,却又突然被导演穿插的纪录片风格片段所打断。

而在我看来,这种处理恰恰是导演在故意把观众从阮玲玉的故事中拉出来,让他们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人物。通过阮玲玉和张曼玉之间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她们面对盛名与谣言时不同的态度与抉择。

...

当她的私人生活被公众深扒,被媒体恶意渲染;当她走在路上被人指指点点,冷嘲热讽;阮玲玉最终不堪其扰,选择了自行了断。然而,当问及遇到同样情形会怎么做时,张曼玉却说,即使谣言使她不安,她也"不会让其他人看出来",“不会让你们得意” "即使我选择去死,那也不是因为你们。”

说这话时,张曼玉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爽朗的笑容,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香港的黄金时代,看见了那一张张蓬勃向上,英气十足的女性面孔。半个世纪后,尽管张曼玉这样的女星仍然逃不脱群众对私生活的严密监视,但比起阮玲玉生活的三十年代,新一代女性已经少了些道德枷锁,多了些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

此外,《阮玲玉》这部电影还描绘了 "表演"与"存在"之间的复杂关系。当我们欣赏张曼玉演绎的阮玲玉的故事时,我们很容易下意识把张曼玉当作阮玲玉本人。但当画面一旦切换到电影的制作过程时,我们立刻就会意识到,张曼玉只是在扮演阮玲玉,我们刚才所看到的并非真实发生的事。

经过这样几次来回切换,观众逐渐对电影中人的真实身份产生了疑问:她究竟是谁?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张曼玉还是阮玲玉,又或者两者都是?

在电影中,这个问题也曾让阮玲玉感到困惑。她在电影《神女》扮演了一个暗娼之后,也曾在心里把自己当成了一名烟花女来看待。正如她对她的同事所说的那样: "演戏应该是像疯了一样,我就是那个疯子"。她过分追求沉浸式的表演体验,徘徊在自己的房间里,试图像烟花女子一样抽烟,想象自己引诱着往来过客,甚至还对张达民说:"如果我是妓.女,梁赛珍也是妓.女,你会要谁?"

...

以至于最后,她在银幕上的妓/女形象过于深入人心,还影响到了公众对她私人生活的评价。在电影中,人们在知道她与张达民、唐季珊纠葛不清的关系后说:"《神女》讲的就是她的母亲......难怪(她会做这种事)。"

...

那么,演戏和做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电影中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表演即是暂时的存在。当张曼玉在扮演阮玲玉时,她就是阮玲玉——这个角色通过她的身体而活,通过她的嘴来说话。然而,一旦导演喊 "卡",她又变回了张曼玉自己。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阮玲玉的葬礼,她的尸体平静地躺在那里,如一尊美丽的沉睡的雕像。导演喊出 "action"后,张曼玉屏住了呼吸。在那一刻,她就是那个死去的阮玲玉。当导演喊 "cut",张曼玉睁开了眼睛,重新开始呼吸,在憋气之后贪婪地大口吸入新鲜的口气。那一刻,她宛如一个新生儿重新降临世界,又仿佛是从一个漫长的梦中醒来。她终于结束了自己作为阮玲玉的一生,重新回归到张曼玉的身份。

...

正如张曼玉在影片开头所评价,“阮玲玉已经是一个传奇。” 然而这部《阮玲玉》不仅关注她的传奇,也关注了许多在此之外的东西: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欢笑和泪水,作为演员的坚持和困惑,以及她对生命中路过的其他人的意义。在阮玲玉本人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她对后辈演员们的影响,看他们如何应对盛名与谣言,如何与自己的角色共存。阮玲玉已离开,但在这个世界上,她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