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朋友圈一位爱好女性主义的友人声称自己在看《蓦然回首》时哭了三次,一次为了藤野,一次为了京本,一次为了她们的友谊。说实话,我真的很难理解。因为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就是,全片最大的败笔,恰恰来自两位主角的人设:藤野像NPD,京本像NPC。

藤野这角色,一是完完全全看不出对漫画的热爱。漫画的唯一意义好像就是收获同学崇拜的眼神;二是完完全全看不出对京本的爱,好像京本就是个工具人,就该给她画一辈子背景。在亡友门前的那段忏悔最让人绷不住,“如果我不带你见社会,你就不会死了,都怪我”——不是?这话就好像是我如果哪天死了,我爹趴在我坟前说“儿砸,要不是教你学会走路你,你也不会死了,都怪我”。莫名其妙,引人发笑。

至于京本,我舔我暗恋对象的时候都比她有主体性。她就像后宫番里的女主,除了作为花瓶等着被反派抢走被主角拯救,一丁点自我意识都没有。她的死也是突出一个莫名其妙,好像就是为了通过藤野对她的追忆,来塑造两人的深厚情谊(真没看出来),来骗观众眼泪(死也死得极富工具性)

以我个人的一点浅见,这部电影有两种改良思路。一种是保留原本的基调,也是展现两位漫画天才少女纯真的友情。我觉得在亡友的门前,藤野最该悔恨的是自己在这段友谊中从来只是在享受崇拜,而不曾主动了解过对方。她推开门进去,目光扫过架子上京本搜集的鲨鱼踢,最后定格在地板上那些积灰的速写本上,那是京本最珍视的东西(原片里她居然无视了京本留下的成堆的速写本,直接拿起自己的漫画翻了起来……我勒个——你是真一点了解你朋友的愿望都没有啊?!)。随着纸张一页页翻动,藤野第一次进入了京本的世界。“藤野老师是电,是光,是我的偶像,我也要像她一样去外面的世界。”(就像微博上追星的那帮人不也经常说的吗?“追XXX是为了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总之重点是要突出是藤野的出现让她战胜了社恐,让她燃起了对美好的向往云云(大家上学应该都学过阅读理解),最后藤野终于理解了京本的追求,她的自白也应该改成“我终于理解了你,也理解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可是你已经不在了”。至此,也不失为合格的催泪向作品。

或者,就干脆直接推翻整个故事的基调,让影片朝着心理恐怖的方向一路奔驰:恃才傲物的小学生藤野认识了名为社恐实为舔狗的女同学京本,从而开始了一段孽缘。原来在藤野眼中,绘画意味着老师的表扬、意味着同学期羡的眼神,直到京本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自傲的基础。然而,因为一次偶然,藤野发现京本原来是社恐,而且还一直仰慕着自己,于是他开始利用这种仰慕,驱使京本给自己作画。不仅如此,当京本突然自我意识觉醒,想要去上大学时,藤野狠狠嘲笑了她的梦想,并且拼命试图阻止京本离开自己。京本之死也应该改成深陷藤野控制无力逃脱的隐喻,而关于另一个时间线的幻想则当用于证明藤野死性不改认定京本就不该离开自己。最后,影片结尾那段表现二人温馨日常的ppt就应该全删了,换成各种藤野日常pua京本的细节(这部分配乐就用寂静岭的Theme of Laura),至此艺术大成。

P.S放片尾曲的时候,我哭了,为了我七十九块电影票的钱,也为了我78分钟宝贵的周末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