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评论及文章,说《如懿传》疯魔,说不改可能还好一些,说改了背离历史。 那就来说说背离历史。 何为历史?历史是书面文件中描述的过去及其研究。在书面记录之前发生的事件视为史前史。

...
...

我没有去全面求证,但看过《清史稿》,《清高宗实录》,《清代后妃杂识》等古籍,也查过继后那拉氏和令妃原型魏佳氏的相关资料。
这两个人物和富察皇后到底谁是乾隆真爱,我没有看到任何文献,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专家做出明确的表述。
但有人说富察皇后和令妃是乾隆最爱,而那拉氏是其厌弃之人,这是专家盖过章的事实。
我觉得说这话的人可能有些断章取义,当然他如果拿出专家盖过章的文件来,我会承认自己寡闻!
就我目前的认知,我还是认为专家们大概率只会说,从史料看来乾隆对这两个女人宠爱最多。我觉得应该没有一个专家会出来正式盖章,至少不会像签合同打证明一般盖下章去说:"我保证亁隆最爱这两位,不爱继后!" 我其实也不能说乾隆对断发继后有没有真爱,但三十年夫妻,两子一女,一点感情没有是不可能的,一点故事也没有也不现实。 据我看到的史料显示:她入潜邸最晚,无子女,却能封妃,后成为历史上唯一“摄六宫事”受皇后级别之礼的皇贵妃,且是清代唯一一位拥有中宫笺表的皇贵妃。清朝以册立后妃祭告各地神灵的仅有4次,那拉氏一人就占了两次,一次封皇贵妃,一次封后。 通过种种资料说明,她当娴妃时曾越高贵妃的制,而当皇贵妃时的待遇就比乾隆一直自称最爱的富察皇后还要好了。 元后病逝于乾隆十三年戊辰三月十一日,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二日,乾隆下令将养心殿西耳房的装修挪到东耳房去。东耳房是皇后住处,西耳房是贵妃住处,东西围房是嫔妃住处。 也就是说中宫皇后的位子仅出现空缺一天,他就确定了她为继后人选。 同月,那拉氏宫中增加三名宫女,接近皇后标准。 另外,她被封后不是人家以为的太后所逼,而是皇帝自己去奏请的。 见:清乾隆四十三年金从善案

...

“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封皇贵妃时已位同皇后之礼了,正式封后又将那些盛大繁琐的礼仪走了一遍,相当于短短两年内乾隆为那拉氏办了两次封后典礼。
关于她,我在思考三个问题:1、一个没有生育的女子,为何在宫中地位却仍然很稳固?2、元后死了,第二天就成为继后人选,当时其母家已没落,是什么力量支撑其为后?3、一个男人要和一个女人名字连在一起,并要将她隆重地介绍给天下,要求百官来跪拜她,要天下人认同她是自己的另一半。如此荣光,如若不是因为爱情是基于什么样的情感呢?如果只是"位次相当",又何需两次盛大典礼,且处处越制,是谁拿枪比着那一代皇帝吗? 我通过这些来看,《如懿传》中皇帝一定要立他为后,还去太后面前表明心迹,都算暗合了。
之前无子嗣的原因没有史料记载,但当了皇后之后生育的数量又比当时适龄生育的后妃不遑多让。生永璟时,已经是38岁的高龄产妇了。
这说明了,婚后也算恩爱。
再看乾隆下对她儿子的态度。
乾隆约在永璂出生第二或第三天写了御制诗。乾隆十七个儿子里,出生时他写诗庆祝的,只有富察皇后的永琮和那拉皇后的永璂,后来成为嘉庆帝的永琰也没有。
永璂排行十二,“璂”,是皮弁里缝合处镶嵌的玉饰,明清服制,唯天子皮冠才能饰十二璂。明《诸司职掌》:“皇帝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各缀五彩处十二,以为饰。”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玉器》中说:“天子之冠十二会则十二璂,以次第降,为贵贱之等。”赵汝珍曾任清末大理寺少卿,对于清代皇家服制应该是清楚的。由此可以推断永璂出生时,乾隆心里已认同了他将是自己的继承人,而立嫡不立庶也是大多帝王心思。
我专程在另一篇长文中理出了亁隆朝和那拉氏有关的时间线,可以看出:断发前几年夫妻感情已逐渐转淡,有了皇后单独行动的迹象,而重大转折是断发,之后更恩断情绝。收缴册宝,削减用度,贬谪娘家,求情者罚,死无哀荣并被随便塞进嫔妃的地宫,哪一条看着都够狠绝的了。
但,终不曾废号,亦表示不复立后? 另外,皇帝晚年可能还考虑过恢复她的地位。
学者王冕森在其著作《清代后妃杂识》中提到:乾隆六十年,高宗正式宣布以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追封嗣皇帝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令其位次居孝贤皇后之后。礼部于是奏请将孝仪皇后神牌从皇贵妃神龛中挪出,与乾隆帝原配孝贤皇后神牌并列奉安于裕陵享殿正龛之中。但乾隆帝否决了礼部的提议,批示道:“知道了。孝贤皇后神位仍居中,孝仪皇后居右,钦此。”
清代享殿神牌位次一般以中为尊、以左为尊。
皇帝让孝贤皇后神牌居中、空出了左侧的位置,而孝仪皇后神牌居右。这是不是表示皇帝并不同意孝仪皇后的地位排在她之前,宁可空着也不让她居左?他把左边空着,又是不是有意恢复那拉氏的皇后身份呢?
但无论如何,最终乾隆并未更改那拉氏的身后地位。
她在这世上的印迹,随着儿子永璂的死,逐渐消失于历史的烟尘。
至于这个人物是正派还是反派,是手段高明位及皇后,还是"情深意重,两心相许"使然,也无从查证。 至于令妃被大部分人认为是乾隆最宠,恩情最多,子女最多的人,我????认。但对她的爱有多少,我也存疑。 据我看到的资料说:令妃刚生了孩子没满月,乾隆都要召她侍寝,被定性为极为迷恋。 对这迷恋,我很好奇。 说是纯精神上的情感吧,从她的子女出生的时间来推断,的确过于频密。 我就想,一个男人迷恋到这么不珍惜女人的身子,到底是爱她,还是玩她呢? 既然爱,为什么继后也死了,又没啥障碍,还不立为新后?如果说是真爱不需名分,那又为何一升再升?从宫女升到皇贵妃?
对于她的存在,我也思考过几个问题:1、一个出身低微没有母族为靠山的女人,在短时间內一再晋升,单靠美貌行吗?2、她和皇帝年龄相差较大,相处多年有多少心灵交流,又有多少共同语言?3、她一个孩子接一个孩子的生,单单是和皇帝男欢女爱如胶似漆,才产生的一个又一个爱的结晶吗?4、如果是真爱,皇帝为何到她死了,儿子將继位才追封皇后?按理在那个时代皇太后与朝臣,以至元后与继后的娘家,都无人可制衡皇帝,也没有任何势力有必要去阻止皇帝给心爱的女人一个正式名份,他在等什么? 这些问题和那拉皇后的那些谜,唯有时间去解答了。
那些留在史料上的:给富察的悼亡诗和《述悲赋》是事实,继后不废而废也是事实,令妃笑到最后且儿子一承大统也是事实。
这一夫配了三妻的皇帝心中最爱是谁,三个女人谁是白月光,谁是白莲花,谁正谁奸,这些问题恐怕考古学家们也无从回答。 网友们说《如懿传》背离历史的依据,无非是说将乾隆厌弃的继后作为正派女主,反将相爱的令妃作为反派,是背离了历史。 但他们是都穿越回清朝,查证过了吗?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的著名口号:"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由实证主义转向相对主义的标识性宣言。
原著作者将她从历史截取来的,通过她的文字表达出来了。她可能觉得小说也好,剧集也好,不都是艺术创作吗? 这个态度对不对,是魔改还是创新,需要每个人自行判断。
我的思考是:如果还原历史,那是不是该叫纪录片?

...

撰文:成文

排版:乐之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