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将人民军队政治军事素养诠释地最为清晰的一部影视作品。人民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从何而来?靠的不是超能力,不是裤裆藏雷,不是手撕鬼子,也不是所谓“不怕死”的精神就能解释的。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这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本质特征,他们不是为北洋军阀,国民党新军阀抢占地盘,瓜分钱财的马前卒,而是为全天下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而战斗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为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解放,而是千千万万个阶级兄弟的解放而战斗。无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从1925年5月黄埔长洲岛上从苏联引进的政治委员制度,到1927年8月1日在武昌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再到1927年9月29日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整编,最后于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这次会议系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红军的建军经验,批判了各种旧军队错误思想(如打骂士兵,单纯军事主义),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正是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对党和军队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从此士兵有了“士兵委员会”对上级干部进行监督,“伙食尾子”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等等。做到了“官兵平等”,每个士兵都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从那时起,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人民军队越战越勇,越打越强。不论是日寇还是蒋匪军,其政治思想工作主要是靠上级军官对下级的威权统治,靠的是用军衔和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建立起来的法西斯军事制度,这决定了这种军事制度的本质特性是“进攻”,靠不断胜利的战争来压服底层士兵,将其绑上侵略的战车,让其认识到自身的弱小而不敢反抗。但是一旦当“进攻”停止,或遭遇严重挫折时(西有斯大林格勒,东有中途岛,淮海战役),其脆弱的统治基础就会暴露无遗,底层人民认识到其纸老虎的本质,反动军队内部不断发生哗变,起义,最终分崩离析。哪怕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后期也有不少底层士兵起义,加入八路军。他们是日奸吗?我想不是的,他们只是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为了解放日本人民,解放全日本的阶级兄弟,选择了进步,正义的一方。
过去很多影视剧对政委(指导员)的定义十分模糊,甚至出现“团长主外,政委主内”“团长管打仗,政委管生活”这种谬论,政委的存在可有可无,婆婆妈妈,或仅仅成为绿叶做衬托作用。《功勋》真正表现了我军政委(指导员)真正的作用,如同苏军政委总是冲锋在前一样,指导员的定义便是“能文能武”,既能掌握每一个战士的基本情况,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使整个部队拧成一股绳,又能对瞬息万变的战局作出判断,尽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完成作战任务。
文戏无可挑剔,《功勋》的武戏也是到达了一个巅峰,真正体现出了志愿军的战略战术运用,而不是一股脑的靠“人海战术”往前冲,指挥员的每一步作战方针都有理有据,煽情处设计合理,而不是强行煽情,强行死人。李延年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批判,属实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当英雄,可不是那么浪漫的,是要流血牺牲的。”
从志愿军通过红布手电筒的信号示意,60迫击炮的六发急速射的震撼表现力;还有两位精确射手,一名使用曳光弹射击地堡机枪口照明,另一名射杀敌军的配合;越过封锁区时对散兵坑与敌人炮击规律,炮击位置的细致分析,无不体现出这部剧对于军事细节的考究。
作为看过《血战太平洋》《兄弟连》等优秀同类型作品的观众,深深被《功勋》所吸引,甚至感觉这短短的六集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前两部。战争电影,主题不应该是一味空洞的反战,靠反战永远无法终结战争,只会陷入“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因为“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必须明白了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的,先进的文艺作品。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