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是由是由帕特·波尼蒂帕特执导,马群耀、乌萨·萨梅坎姆、三亚·库纳康等主演的温情类亲情向剧情影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泰国无业青年阿安在目睹堂妹悉心照顾祖父后获得巨额遗产后,他也跟随效仿,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年迈的姥姥,从无所事事化身为孝顺孙子,在通过与奶奶的日渐相处中,他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审视了自己与姥姥的亲情线,围绕这场遗产争夺战开启了祖孙间的温暖治愈小故事。
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是泰国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旗下的作品有《姥姥的外孙》、《天才枪手(剧版)》以及《仇恨标签》等诸多作品。
在演员选角上,导演通过以“家庭”为单位选演员,着重于演员间的化学反应。
在剧情创作上,导演以及团队经过了三年的剧本创作,充分了解潮汕文化和打磨剧本,使得电影一上映在泰国和中国双双实现票房成就。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真实而又细腻地向观众呈现了东亚家庭的各种特点,姥姥的大儿子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永远将精力投射在自己的小家中;小儿子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社会毒瘤;女儿是一个不计较得失的孝顺孩子;主角外孙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混混青年。每一个人都通过导演精准的画面把控和言语间的对话将姥姥的孩子性格一并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影片文化方面,影片通过聚焦于泰国移民家庭的各种风俗、歌谣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实现与观众间的文化互通,内核是满满的中国式文化和中国式亲情元素。尽管内容是一场大家不愿意面对的残酷遗产争夺战,但故事则更多在描述姥姥和外孙间相处的点滴,温馨而平淡的剧情内容勾出了许多观众自己关于亲情的画面点滴。
在影片画面设置中,姥姥家门口的“石榴树”是贯穿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石榴树在潮汕被称为“红花”,而影片的主角的祖籍背景正是设置在潮汕。石榴在大家印象中也象征着多子多福,石榴树作为奶奶眼中孙子的代表让它成为了影片后半段的最大泪点之一。
在情节设置上,影片的内容早已在篇名给出了大家影片的主要内容重点。因此作为一部亲情向电影,影片并没有过多使用技巧,采用简单的三段式结构,加上娓娓道来的剧情节奏为观众埋下更多的细节和伏笔,即使随着故事的逐渐发展,大家已经能猜到影片的结尾内容,但还是会在影片后半为观众揭晓时带来沉重的催泪一击。
孤独和悲伤的氛围不断地围绕在这部电影中,无论是蓝色调的画面设置,还是一言一行的日常交流中,它们无处不在。
在故事概念中,影片也提出了贯穿全片的关键点,那就是情感量化。外孙一开始通过堂妹的劳动获得中了解了情感量化带来的巨大好处,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他主动介入到与姥姥的日常相处中,希望通过情感量化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外孙痛苦地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无法实现奶奶心目中量化的第一名,也无法获得利益最大化时,他开始思考量化后的深层逻辑,逐渐明白了亲情的珍贵意义。
在社会层面,影片通过刻画“老人赡养”、“临终关怀”、“女性困境"以及”家庭矛盾“等话题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而泰国作为一个佛教国家,大部分的泰国男性需要外出工作,并不承担家庭大部分赡养父母的义务,反而是女儿对家庭付出得更多。
因此在泰国国内,抚养子女的赡养父母更加随性。尽管有很多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但老人被子女抛弃的事件也逐渐增多,泰国更是针对老人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如每年4月13日为泰国老人日,4月14日为家庭日;每年都要评选“十大孝子”,由总理亲自授奖;“30铢治百病”的福利医疗制度,使低收入老人普遍受益,目前已有82.8%的老人加入这一福利体系。由此可见,影片刻画的社会话题正是泰国目前面临的“老人困境”。
总体而言,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平淡地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不美化,不站队,让观众自己去做评判当下社会“赡养老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