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破·地狱》在香港电影市场大爆时,我就被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后面登陆内地院线,更是被称作“近五年最佳港片”,回想这两年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港片,也就只有《年少日记》和《九龙城寨》了,我相信大家都能多少明白其中的缘由。所以在港片式微的年月,这部电影所背负的重量自不必多言。
我从来不怎么关注,或者说我不太喜欢“丧葬”“死亡”等话题的电影,因为我觉得这类题材有些压抑和苦痛,这两年的影视市场却貌似在逐渐看到并以此为命题拍摄电影,较出圈的像《人生大事》,《不虚此行》,但这些作品更多是噱头有余但质量不足,很难真正把握住此类影片真正想要传达的主旨。
老实说在第一次嗅到此片的动向时,「黄子华+许冠文」的阵容就惊到了我,香港电影界的两位大佬在时隔32年后再次合作。而「破地狱」这个传统香港特色的丧葬题材,也让这个电影充满了神秘感。我原以为影片请来两位喜剧大神是想打造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讽刺影片,可偏偏,影片走向了另外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总之当时的我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大荧幕上观看这部电影,只是在网上不时刷到各影视博主对它的拆解与评价。直到上周六晚,我才在流媒体认真观看了完整的《破·地狱》。
1.生.死
影片从一开始就开门见山,通过一场毫不避讳的“开棺”戏告诉观众,我们就是要讲生死,“生人”与“先人”也是贯穿始终的一条明线。后面讲述的三场主要丧礼时更是将摄影机对准了这些已经离世的人,他们身体或许已经开始腐烂,面目开始变形,甚至有些已经被存放半年之久,尸臭扑鼻。但导演并没有试图掩盖,而是用最直白的镜头展示给你死人的模样:黑色,冰冷甚至有些骇人的模样。影片中场的「甄女士」为了让儿子“起死回生”,不惜让整个红磡的人把她当做疯婆,也要找到愿意接下儿子遗体保留工作的店家。后面道生和文哥在停尸房强忍着尸臭为儿子整理入棺时,站在门外的甄女士泣不成声,我看到的是一位已经被死去的儿子一起带入地狱的母亲。但在安顿好后,甄女士还是对道生表示了感谢并且决定静静等待那个医疗科技能重生自己的儿子,那个不存在的时代。
为什么要如此直白地表示生和死?因为生与死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丧葬行业有「文和武」的组合,道生作为“文将”,承受生人所带来的痛苦,不能解救 只能尽力安抚;而文哥作为“武将”,破的了死人的地狱,却也不能破掉自己的家庭 自己身边的生人的困苦,身处在活人地狱。影片要通过生和死的关系,告诉我们芸芸众生,其实都在通过身边人的死亡,来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同时在走向不可改变的“生命倒计时终点”途中,正视自己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着。
2.友情.爱情.亲情
如果生和死是电影的明线,那么三种“情”就是贯穿电影的暗线。文哥和道生忘年交般的友情;道生和美玉“不被限制在一纸婚约”,但又浪漫无比的爱情;文哥与儿子志斌,女儿文玥一家传统的“严父藏爱”的亲情。这是生人的「情」,与之对应的甄女士与死去儿子之间撕心裂肺般痛心的亲情,苏苏和死去的黎太太之间真正的超越性别的爱情。这又是先人的「情」。
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文哥和道生这对“半路拍档”的友情线。从影片一开始不苟言笑,墨守成规的文哥,与能说会道,见钱眼开的道生初相见,文哥从对眼前这个“只要有钱,我们就做”商人嘴脸的道生的鄙夷,到后面慢慢理解道生,开始反思自己,最后完成新派与传统观念的摩擦融合。 影片着墨最重的应该就这对“不打不相识”拍档的友情关系历程。最后,在文哥经历了与道生一起处理过的大大小小的“极端案例”后,文哥才明白,道生所做之事 其实与自己并无二样,道生在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方法,为还活着的人疏解心结,破除困在因死亡带来的“活人地狱”。而这些有关「情」的关系线,同时也承接着整部电影所想传达的主旨:当下的地狱,活人的地狱,也要破。
3.破地狱,究竟在破什么
上面说了,文章想要传达的核心主旨是:活人的地狱也需要破。但这并不止是导演想要传达的全部,文章内核里其实要破的有三重地狱:
第一重,破“亡魂”的地狱
香港的「破地狱」仪式起源于道教文化,为此我还特意查阅资料,什么样的死者需要进行破地狱,一般指罪孽深重和非正常死亡(也就是横死)两种,影片中前两幕例子恰好都满足。而这也是导演放在明面上的主线,但奇怪的是,电影的前四分之三都没有详细展示破地狱仪式的过程全貌。直到最后志斌文玥两兄妹为文哥做法事时才完完整整展现给了观众,但你可能会奇怪,文哥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为什么需要为自己进行破地狱?我这里有个主观的猜想(不喜勿喷),而这个猜想也引出了影片的第二重地狱。
第二重,破“活人地狱”
文哥其实是自杀(前面有镜头展示他在中风后拿着一瓶药若有所思),至于为什么自杀,我这里引用一条看到过的影评:“喊了一辈子女人是污秽的父亲去世以后一封信就让女儿原谅了”,但如果按照我的角度就很好理解了。文哥做了一辈子喃呒师傅,到老了才发现了自己让女儿一直生活在自己所营造的“地狱”中,而现在自己又成了需要料理的包袱,所以文哥的死,不是说临终才用一封信草草表示对女儿的爱,而是用自己的死,来为女儿在“活人地狱”中寻到一条出路。道生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我每天感觉生活在这个城市,呼吸都需要收费”。很现实,也很黑暗,包括很多桥段,也都在直白地告诉你,这不是成人童话,而是血淋淋的世界,但在结尾,道生却选择了用迎接自己和美玉的新生命来代替劝她打掉孩子。所以在这个“后疫情时代”,人们普遍消极,低落,迷茫的时代,导演用这个偏向希望的结局,给大家留下了一点光亮,我们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只有破掉了困住我们的境遇,才能走出阴霾。
第三重,破“人间之狱”
人间地狱是指众生所存在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组成的大环境,可能是墨守成规的传统,比如最后,一辈子不让女儿碰法事服的文哥却在遗嘱里决定让女儿为自己破地狱,最后长达十分钟的法事过程也牢牢地扣紧了电影的英文标题“the last dance”。
而更想表达的,我觉得是导演乃至整个电影组对港片的一次“破地狱”,它撕碎了以往港片的高商业化,高娱乐性,只为剧情服务,只为主旨服务。而结果有目共睹,打破了港片的影视票房纪录,也刷新了内地影迷对于港片的认知。一部好电影远远达不到救市的程度,香港电影的地狱,也还没有“破开”,但它为我们带来的短暂的慰藉,是值得每一位观众铭记的。
开头我就说,这是近年来最好的港片,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我却丝毫不觉得慢,而是单纯地被剧情魅力,人物弧光硬控在椅子上,泪崩好几次,直到片尾过完我都还沉浸在情绪里好久走不出。此题材的电影上一次如此震撼我时,还是八年前的《寻梦环游记》,这也是我取此标题的原因,《破·地狱》虽然没能像前者一样超越拉美文化本身,引发全世界的共鸣,但我相信这样真诚的电影,值得我们认真观看和体会。
片尾引用了白居易的《自觉二首》,在另一个角度也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拟古其九》: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我们活着的人,就像一个旅人过客,要感恩每一个乘坐同一班车的乘客。同时努力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请珍惜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寻梦环游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