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外,看这剧的时候我一直在回忆我的青春,是跟父母吵架面红耳赤但晚饭依然是我爱吃的菜,是青涩懵懂错位的喜欢跟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告白,青春啊,就是一场注定酸涩的三人行。

青春这场酸涩的三人行,首先来自亲情。赵左右分文理科那段看得我深有感触又心疼,他家真的是那种很典型的中式半开明家庭。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能感受到他们努力想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逃不掉意见相左时,父亲用他的“经验”开始左右孩子的选择,赵左右反抗了,也只是气不过的夺门而去。父亲强硬地撕书、扔杂志切断孩子的后路,母亲努力打圆场缓和关系。结果是赵左右的妥协,是母亲在赵左右的同意书上签字,也是父亲在争吵过后一个人懊悔地去找回儿子的文章碎片,无果后的流泪。我真的特别懂这种感觉,一家三口的三人行,我们感受到彼此的羁绊与爱,生活里也充满了平淡的幸福,一起家常便饭一起过生日,却在矛盾发生时我们用最尖锐的语言攻击彼此,又因为爱而选择让步。反叛的青春里,家是最酸涩的词。顺带说一句,我是真的很喜欢这里对于妈妈的描写,温柔贤惠能干也有主见,舍弃了自己的梦想来成为这个家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砥柱,这个家的万金油,也依然有自己的工作,很真实也很现实,小时候我妈也是这样。

...

亲情里另一种三人行,是自我跟外界的碰撞。我在王一漫身上看到了上学时班里很多学霸的影子。成绩好,家世好,品学兼优,是所有家长嘴里的“别人家孩子”,可实际上她的人生几乎每一步都被安排好了,几点上课,几点之后不能吃东西。她知道妈妈爱她,所以努力配合妈妈做那个“乖孩子”,哪怕有熊孩子入侵自己的私人边界也只是“体面”的善后。书包里偷偷藏着的麻辣烫,偷偷跑出去跟徐图图一起吃烤红薯,故意未退出登录的邮箱,都是她的小小反抗,想要留住小小的自我。父母理想中的我、真实的自我跟外界评价中的我,是另一种三人行。

...

当然,青春里最少不了的酸涩三人行,肯定是懵懂又错位的情愫。得说这剧里cp感太强了,荀未来跟王一漫完全就是那种爱上年上者的酸涩文学,王一漫对荀未来的喜欢全写在眼睛里。而荀未来一心想着逆天改命,不再容易被打动;赵左右和王一漫更像是那种上学的时候说不出的懵懂,比起喜欢更想要做朋友; 但最让人心软的还是徐图图,早早就到了跟赵左右约定的餐厅,等了好久却说“我刚到”,默默记住赵左右的生日,给他织毛线帽子,心动却从不敢说出口的暗恋仿佛看到了学生时代的我自己!

...

但这剧处理最好的是在这种懵懂中藏着温暖,王一漫和徐图图是彼此可以停靠的“港湾”,徐图图会替王一漫遭受的无端辱骂鸣不平,王一漫会欣赏徐图图的能力爱竞选中投票支持,这种互相理解、互相守护的情谊,看得人心暖暖。

三人行的酸涩是带着回甘的,青春是场注定酸涩的三人行,但也是我们长大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