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变形记》是一部皮克斯创作的动画,由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在后疫情时代下,迪士尼动画公司取消了北美的上映转向了流媒体播放。可能是宣传力度太小,仅仅是通过豆瓣热门中找到,且因为评分较高以及有很多人说是一部打破了西方人对华人“眯眯眼”刻板印象的影片才决定观看的。但是观看完有了挺多的思考。

首先,对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思考。“本我”是指人格最原始的欲望,代表着冲动和性。“超我”是指一种自我道德的约束,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的构成。“自我”是指服从现实原则,是指“现实的人”,是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尺度。

在《青春变形记》中我们看到美美在母亲的眼里是一位乖乖女,每天都要约束自己,努力将自己变成母亲心目中一个完美的女儿形象,这边是美美的“超我”。而当美美变成了一个红熊猫后,她发现成为一个红熊猫和朋友在一起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特别是出现“4-town乐队”后,这种享受的欲望油然而出,开始欺骗母亲,变得十分叛逆,而这便是美美的“本我”,是一种控制不住的力比多(欲望)。最后,母亲,姨妈们和外婆们想要封印美美心中的“野兽”,认为红熊猫是一种危险的动物(因为母亲的红熊猫太大,破坏力太强),所以想要封印红熊猫,解放美美的“苦难”。戏剧性的一幕,也是故事的高潮是在知道乐队和封印是在同一天的时候开始,美美面临了艰难的选择,是去乐队还是接受封印,即是选择“本我”还是“超我”之时,她退缩了,她选择了作为母亲的乖乖女(“超我”),这也使得友谊出现了裂痕。但当封印红熊猫之时,美美回忆到自己作为红熊猫与朋友的快乐,她对“超我”的选择开始犹豫,最终拒绝封印,选择了“本我”,飞快的向自己喜爱的乐队奔去。此外,也导致母亲愤怒,变成大红熊猫,想要“制裁”美美的叛逆。最终,美美“击败”了母亲心中的红熊猫,但也发现了自己做的不对,开始有了转变,特别是在施法的幻境中,与母亲的交谈,两人开始和解,母亲也放弃了对美美一定要封印红熊猫的执着,而美美也权衡了自己与家的关系,最终实现了“自我”。

其次,针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我也想到了另一部影片《黑天鹅》,讲述的主题和《青春变形记》的异曲同工。都是女儿想要变成母亲心目中的乖乖女,在《黑天鹅》最大的特征就是女主尼娜对于穿着上颜色变化也就是“本我”“超我”的转变。影片一开始尼娜主要以粉色和白色为主,是一种“超我”的象征,而到了后半段,尼娜主要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是一种“本我”的象征。针对于这两部影片,本人产生了一种疑惑,在众多父母管束子女的家庭中,子女的“超我”一定是最优的吗?道德的自我约束越多,也是孩子最大的痛苦吧!在《青春变形记》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太厌倦追求完美了!”其实,想了想,这种完美恐怕是一种“畸形”的完美,是一种压抑孩子自由天性的完美,孩子在这种虚假的完美中陷入了自我的困境。

最后,影片在封印红熊猫的幻境一段,采用了镜子的处理方法。而镜子是表现人物性格分裂,人物反思等等经常出现的影像符号。。。反映最多的便是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如在《黑天鹅》中,尼娜的性格变化和分裂都是通过在镜子面前展现给观众的,在视觉的影像中,观众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尼娜的内心挣扎。而在《青春变形记》中,美美与红熊猫是一对镜像,美美代表的是“超我”,而红熊猫代表的是“本我”,美美一开始是反对红熊猫的,认为红熊猫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因此她想要和家族历代传统一样封印红熊猫,但随着对自己内心红熊猫愈来愈多的了解,她觉得自己的另一面一起生活是快乐的,她开始对家族历代传统产生了质疑。“自我”(美美)与“他者”(家族传统)之间挣扎,但到了最后,她突破了“他者”的束缚,在自我的镜像中重新建立了自我,打破了家族的历代传统,与自己内心的红熊猫一起生活!

以上是我脑子里在观看完本片中突然想到的一些想法和疑惑,一时兴起写下了这篇影评,可能有逻辑错误或者理解有偏颇的地方。此外,自己关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解尚有不足的地方,还望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