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至尊戒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这是至尊魔戒刻的铭文内容,如果要从其中提炼出某种情绪的话----“控制”便是答案之一。

...
外环内环均有铭文

谈起《指环王》里的种种冲突,各种人物对于魔戒的占有欲无疑是看点之一:怪物咕噜、老年比尔博、人类博罗米尔(宰相之子)、精灵凯兰崔尔...

而这些占有欲的源头,则是“欲望”,在这里对应的单词为“desire”或许更为恰当。欲望,便是其中种种冲突的源头,再往深处追溯,便是人的内心。

这种由内心引发的激烈冲突,带来的结果上限和下限都很大。可以是一场世纪战争,厮杀不断,生灵涂炭。也可以是沉重的轻轻放下,片头老年比尔博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
放下魔戒

说起比尔博交出魔戒,和高中的我在学校时上缴手机的情形极其相似,动作特别简单:从口袋间缓缓摸出手机,下座位,走到讲台前,递给老师,回座位,如此而已。但“交与不交”时的挣扎至今还能想象,这些内心的种种纠葛,能通过类比轻易感受到:我对手机的充满占有欲的动作,实际上源于内心早已受手机以及对手机所能带来的”美好生活“的支配,假定了”没有手机的校园生活无法接受“,欲望引导了行为,行为配合着欲望。

在这些深处运行的一套逻辑,便是“我“的改变,这里可以简单地借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精神分析学说,在魔戒的诱导下,”本我“与”超我“发生战争,使得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自我“不断改变。这变化的过程,便是魔戒施法的过程。在《护戒使者》中,与半兽人搏斗的场景仅仅满足商业观影刺激需要,魔法元素并不突。而真正的“搏斗”,还是在这一伙人中间,甚至是他们自己,每个人都对魔戒产生了本能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带来的冲突使得“魔戒”已不仅仅是“魔戒”,内心的欲望,已借此物化成小小指环。

欲望与恐惧

在影片中,“阴影”(shadow)一词反复出现,给我带来了关于内心阴影,或者说关于“恐惧”与“欲望”的思考。

...

恐惧,由内心产生,与欲望同源。电影《小丑回魂.》中小丑意象也在此。

...

“恐惧越甚,小丑也就越强大” 唯心色彩的观念,是内心的另一套折射,在这里,小丑与魔戒一样,都是某种内心感情冲动具化到现实世界的物象。你的恐惧是什么样,小丑也就是什么样,而魔戒则是提取了所有人内心深处的“占有欲”或“控制欲”,而战胜小丑、战胜魔戒的办法,实则还是认清自己,和内心最深处的阴暗处(shadow)共处。

无疑,人人都想摆脱它们,成为至善的那个自己,但结局往往是共处,以某种不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状态, 长久地生活下去, 无论是恐惧还是欲望。这与社会上,至少在舆论中隐隐流行的至善与至恶二元对立思想向背,但却是最有可能的情况。《指环王》与《霍比特人》系列让我欣赏的其中一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代表“善”的比尔博相对完整的一生,拍出了“主角胜利归来之后怎样”的命题,在放弃魔戒、到精灵领地生活的比尔博难道就摆脱了那股贪念吗?并没有,但观众显然也并没有因此觉得这人物垮了,反倒为老者轻轻叹气。

将抽象的内心情感具化到影像,是情绪渲染的一大步,也是无数成功电影作品的共性。例如谈起爱恨纠葛与隐忍,哈迷们很自然地想起斯内普;谈起以荒诞对抗社会,会有人自然地想起笑匠或者夏尔洛...这些名字都毫无疑问地超过了他们的原初意义。而魔戒,我相信也是一样。

小说《魔戒》开创的中土世界注定不仅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由电影它甚至能够再添活力,在这个被观念和偏见切割的时代依然能够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家园,靠的永远不止是奇幻,背后的人文思考与构思的结合,方是它真正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