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任的说,《浅浅岁月》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看了两遍,第二遍是看完第一遍临时决定的——

在这个很容易“讨好观众”的年代,我看到《浅浅岁月》的勇气,看到它的残缺,它的颗粒度,它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说真故事的真心。

1静芬:别丢掉,你对爱情的选择权

爱与咳嗽一样,不可忍耐。

在当下的快餐时代,为了打发消遣就可以开始恋爱,在从前不是这样的。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在我的父辈,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人谈着不合适的恋爱,嫁给了不想嫁的人,一生不知何为所爱;也有更多人,一生只爱一个人,当他(她)离去,再也找不到替代品。

当你见过、经历过,便会理解,与其说傻,不如说,静芬珍惜自己对感情的绝对自主权。

影片以女性视角展现了静芬三个时期的三个面貌——

离婚前:她努力、敬业、瘦削、刻薄;

离婚后:她独立、多元、发光、充实;

麒振病患期:她重燃、宽恕、和解、从容。

绝大部分的她是举止适宜的,即使是带着斗志,也保有知识分子的克制。

静芬与麒振识于微时,也正因如此,在离婚的当下,静芬和麒振还能保持对彼此处境的“体量”——他们就是从小就“爱上”彼此的那个人,分开时,断一根肋骨,比不舍更多的是“不忍”。

即便如此,离婚的那个电话是静芬深思熟虑的——崩溃的那一刻,是她的正式告别。

所以她学舞蹈、学戏剧、学诗歌、学园艺,甚至是园艺群里的活动组织者。她对自己生命的探索、生活的积极性自始至终没有消除。她不落魄,甚至在离婚后,她比从前更美——

比如,在和妹妹跳舞时,她涂着口红,穿的是雪纺上衣和蕾丝裙,而这是她婚内从未有过的装束。在婚姻期内,她像一个律师,一个职业经理人。而婚外,她闪闪发光,幽默动人,她拒绝着众多的追求者,只因最简单的那三个字“没心动”,你却在说她可怜?

2麒振:别丢掉,你最初的那根冰棍

当麒振回港治疗癌症时,静芬的关心里有小爱,也有大爱。我无法用道德衡量她是否“操心过度”,因为那时面对的已是一个将死之人。

死亡是比爱更宏大的命题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结发夫妻和半路夫妻相比,前者能更快盲找到对方的那根尾骨,让他在病床上更加舒适。

前妻和妻之间的战争,静芬赢在了“惯性”,却又不只是“惯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从小就“爱上”的人,我见过。他们对彼此的原生了解和惯性深入骨子里,即使在分手后重逢,也会惯性喝错对方那杯水——不是故意,是后遗症,是习惯。

而无限接近死亡的人,他的内心在想什么呢,他将如何追忆自己的一生?在麒振深夜流出的那滴泪里,在他“消失”的那个下午,在静芬找到他的那一刻,在他求冰棍的那一刻,他内心的撕咬终于被看见了。

卖冰棍的老人更老了,一个将死,一个颓老,他与麒振的对视,仿佛穿透了彼此的一生。

那一刻,你知道只有静芬是可以找到这个地方的,也知道麒振在死亡前面对两个女人的选择了。于是随着冰棍的消融,观众与静芬内心的怨怼也一起和解了——她好像在享受最后的恋爱,一束清凉,一束回光,而麒振又哭又笑,两个老小孩似乎回到儿时,影片就在此结束了。

银幕停在最高光的时刻,于是带来的回响久久不绝,以至于现场的观众在眼泪中感受着内心的撞击,久久不愿离开。

3陈果:别丢掉,他对电影的粗粝前瞻

本片的导演萧冠豪与陈果合作多年,在我看来,他的首部电影“说故事的能力”已经很成熟。

《浅浅岁月》整部电影都很克制,不设任何“钩子”去煽情,这是我觉得最真诚的。这一点与韩延导演去年的那部《我爱你》截然相反,当然,各有各的好,在此只说相较而言,《我爱你》的现实主义是考虑过市场反应的,而《浅浅岁月》则更忠于“创作者”。

浅浅岁月团队只做“说故事的人”,不刻意讨巧,但故事的层次和情绪叠加是自然递进的,一波推动一波,在高潮时戛然而止,所以后劲十足。这种后劲,是我们几个影迷在吃宵夜的时候,每个人讲一段,都把自己讲哭了的那种地步——我想,这就是好电影吧。

关于手机拍摄,陈果也不是第一次了。在消费降级、成本降级,太多行业举步维艰的大环境下,我对手机拍摄电影没有任何意见,相反,还觉得可以推广,因为这样能帮到更多人实现创作,也能让更多优秀的导演“被看见”。

陈果的电影很现实主义,有些甚至比较先锋,比如《三夫》、《饺子》。三夫也是镜头很粗粝的作品,但也是他作品里我最喜欢的一部,也许正因如此,在我看来,这次的手机拍摄就是类似1080dpi和720dpi的区别,我可以接受720dpi,甚至觉得那是他的现实表达形式,但有的人不可以,我们尊重彼此说话的权利,但不接受因此对“说故事能力”的否定。

萧冠豪+陈果团队,我想说的是,还有观众是珍惜这种粗粝前瞻的,它也许粗粝但真诚,让我们看到了对电影未来的“探索”,和电影人说故事的初心坚持。

4叶童:别丢掉,她仍要保存的那份真

当看到女权患者乱拳出击时,我的内心是失望的。因为如果认真看完这部电影,会知道“一“一生一爱”只是静芬个人的选择。

影片中的静芬,既不是旧时代裹小脚的女人,也不是飞不出笼子的金丝雀,她是有能力的知识分子、独立女性。她做过多次婚姻调解员,对一切了然于心,也正因如此,她对感情的选择,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郑重抉择。

没有爱吃的,不能囫囵吞枣,静芬便是如此,也只是如此。她没有纠缠,也没有停止美好生活的步伐。一辈子只有麒振一人,但这不应该成为她被抨击的理由,更不应该成为观众干涉导演说故事的匕首。

静芬对感情的内心坚守,与叶童对艺术的内心坚守,是有共通之处的,我想这也是叶童接这部影片最大的原因——在知识分子“忠于自我”的抉择上,她与静芬骨干相同。

在娱乐圈,叶童像个另类,她也有些很傻的部分——

“我不爱尬戏,因为我只能同时做好一件事”,不惜为创作放弃利益,这傻吗?

“接拍这部低成本电影,一方面被故事打动,一方面扶持新导演”,这傻吗?

“叶童为什么在平遥待那么多天,是想拿奖吗?”、“我看见叶童在认真看电影”,这傻吗?

“最神经质的事情之一就是演舞台剧”、“在没有好电影的情况下,我宁愿去演舞台剧,用舞台剧来磨炼演技”,这傻吗?

“我把赵欢欣当一个外星人在演”、“我演这个角色很轻松”,对比别的演员诉说拍电影的苦和泪,叶童一如既往学不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傻吗?

叶童这些“傻傻的”观点,翻阅她20多岁的报道就能看到,从第一部电影至今,从未改变,只有升级。而今次三个阶段的静芬,也让我想起三个阶段的辛可儿,那是1992年,让叶童获封金像奖史上第一个双料影后的角色。辛可儿也是知识分子,在离婚后完成了女性的改变,幸运的是,蓦然回首她接受了默默在身边的耀宗;而静芬没有遇到那个耀宗,最终坚守了她的麒振。

也是在《婚姻勿语》封后那一年,叶童改变了演绎方式,她说自己首次发现“原来生活化的演绎是最轻松,也是最好的”。再后来,她又说过,想演那种非常生活化的电影,比如许鞍华,而这次的编剧之一,就是金马奖《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编剧——吕筱华女士,那是另一部女人的浅浅岁月。

综上,我完全认同陈果导演说的“这是叶童小姐近年最好的一部电影”,也完全欣慰于叶童在首映现场说的“我觉得我演得很好”、“我喜欢生活化的电影”、“我第一次看,我很喜欢”。

有经典作品,有大众认知,有流量,有身段,如果叶童要炒作,随便都能想出十个话题。但作为演员,叶童一直在用艺术坚守。她的一切坚守与静芬一样,是一个知识分子郑重的选择,没有什么忍辱求全,没有什么负重前行,别丢掉,也别神化。

我珍惜这傻傻的叶童,因为我害怕娱乐圈再也没有这样的演员了。

也请你,请你们,别丢掉,这傻傻的演员,她仍要保存的那份真!

—————

最后,真心希望《浅浅岁月》能公映,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个真诚的团队,从陈果到萧冠豪,从叶童到吕筱华,还有愿意把真实故事呈现给大家的谢淑芬,请看到他们——

浅浅岁月,静水流深。

别丢掉,真正的电影人,他们保存的那份真!

ps:

附上电影里,静芬念的那首诗,这也是我心目中,叶童演技的高光时刻——

别丢掉(林徽因)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