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筑女孩看《筑梦情缘》大结局:沈家兄妹报仇成功,“盖楼”CP终于携手并肩,完成了这趟逐梦之旅。
这部民国建筑剧从开播时的屡受质疑,接近收官时热度一路飙升,从不被看好到不断牵扯观众的心,《筑梦情缘》以超强卡司铸造“强情节”,书写“强情怀”,最终完成文化自信和正能量的“强输出”。
从下饭甜剧到虐恋情深,以“强剧情”完成情绪传达
在看一部新剧时,有35%的用户仅观看了第一集前7分钟就弃剧了。也就是说,剧集的前7分钟是流量集中的高地。
“生死7分钟,黄金前三集。”开篇高能的《筑梦情缘》,第一幕就是杨幂饰演的傅函君与霍建华饰演的沈其南决裂现场,寥寥几句对话牵扯出复杂的家庭、亲情、爱情纠葛。
以倒叙的手法赢得观众的兴趣和期待后,接下来的四集回忆里故事更是层层转折,信息量巨大。枪杀、逃亡、楼市崩盘、官商勾结、千金小姐身世之谜……节奏紧凑不拖沓,在高潮迭起的剧情里勾画出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漏掉丝毫剧情点,就容易看不懂了。
随着男主一家突生变故,父母被害、兄妹离散,少年沈其南前途未卜,牵动着观众的心。
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纷纷在弹幕里讨论、猜测四兄妹将来的命运。
有了前面高饱和度的内容作铺垫,第五集出场的杨幂和霍建华,一上场就撒狗粮。参加傅函君的毕业典礼时,遇到滋事者,沈其南抱起傅函君就走,男友力爆棚。
明明特意准备了礼物赶来,嘴上却说着“顺路”,毕竟见喜欢的人“天南地北都顺路”。
接着又开启风雨无阻送饭模式,虽然送饭套路常见,但在华哥的深情注视下依然甜出新高度。
青梅竹马的傅函君、沈其南,又是玫瑰花瓣雨、又是相约吃西餐、“背对背”上药……
高甜剧情,几乎每集都有糖,构成了观众的追剧动力。
不过,前期有多甜,决裂时就有多虐。刚和傅函君私定终生的沈其南,被告知当年父亲被杀的真相,与傅家决裂,故事被推向一个高潮。
而后傅函君误以为沈其南被害,看到其遗物和骨灰悲痛欲绝。从不信到不愿信,再到无奈之下不得不信,从满脸的疑惑到崩溃大哭,以至于手捧骨灰坛走出之后的昏倒,虐心指数飙升。
剧集过半之时,《筑梦情缘》又以张力十足的强情节再次达成收视破1成就。
从前期的撒狗粮到后期的虐恋升级,《筑梦情缘》用强有力的戏剧性情节不断调动观众与剧中角色同感,达到情绪高点。
沈其南与傅函君青梅竹马的爱情遭遇家仇的阻碍,当观众们以为剧情将如往常一样开始生死虐恋的时候,《筑梦情缘》却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爱恨情仇里,而是借着男女主双双逆袭而带着观众们一头扎进了时代洪流,去见证那个年代一个行业的人生百态,使得整部剧的气质瞬间从甜到虐又升级为“燃”。
以建筑行业为切口,书写“强时代”下的风骨气节
回望中华历史,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年代。坚船利炮打开了闭锁的大门,西方的思想知识技术涌入国内,这一时期有创新,有坚守,有冲突,也有融合。生于民国的一批文人、报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名已湮没,但气节犹存。
因此以民国为背景的影视剧,其对于民国风貌的展现不仅限于服化道的还原,更在于民国风骨的书写。
《筑梦情缘》讲述民国时代背景下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命运起伏。民国是一个过渡特征很强的时段,新旧杂糅,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交织。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滩,正如剧中的商会会长章炳坤所说“自开埠以来,都是洋建筑师的天下,我们华人建筑师可谓举步维艰”,以西式建筑为主,中式建筑并存。
从置景来看,人流如织的十里洋场、年代感十足的石板路、黄包车、热闹纷繁的商家招牌,都是典型的民国样貌。
剧中的“上海第一高楼”,最早出现在第一集永晟营造的傅建成办公室内,设计上借鉴了上海百老汇大厦的局部造型。并且是确实在上海建筑历史上出现过的,原版就是坐落于外滩地标的和平饭店。
《筑梦情缘》中的建筑和环境设计,在复原时代背景之外,也致敬了彼时的建筑行业。
从画面来看,《筑梦情缘》的调色和构景以低饱和度为主,仿佛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老照片,形成一种天然的年代滤镜。光影斑驳的街头、沉闷狭仄的内景,流露出厚重的时代感,
从服化来看,霍建华的工装造型、杨幂的旗袍、洋装造型,都是复古的民国风。
傅函君宣传永晟的一段长镜头中,出镜的有衣着得体的男士、穿着正装与工作服的女士。
旗袍、洋装、工衫奇妙的融合在一起,正如每一位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为生活努力着,不论性别,不论职业。
从人物成长经历来看,由于彼时近代建筑业发展还未成熟,傅函君所代表的建筑设计师、沈其南所代表的营造师,都是在时代浪潮下历经磨砺方才蜕变成长的。
家世显赫的傅函君,接受了优质教育,对底层营造师也能予以人文关怀,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匿名投稿,凭实力赢得名誉奖,打破业界对女性的偏见。
个性倔强而坚韧,不愿随波逐流,追求独立的事业和人格。
从傅函君身上,依稀能辨识出林徽因、张爱玲、萧红等一批民国杰出女性的特质。
时代为角色赋予更多张力。在这幅底色黯淡的群像中,沈其南、傅函君作为民族建筑师代表,所言所行无一不体现时代风骨,尤以号召建筑行业的“发展华界,抗衡租界”打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
从服化背景到故事发展脉络,无论是场景构图,还是人物形象设计,都融合了民国元素。《筑梦情缘》以情怀动人,带观众回到那个风云激荡,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体会时代风骨。
以人为本匠心注解,文化自信“强输出”抵达观众
“传统不会说话,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用创造性的方式跟传统对话”、“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们应该爱惜自己的文明”…… 《筑梦情缘》中的一系列台词都是文化自信的一种 “强输出”。
傅函君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谈的是“以人为本”。
沈其南想通过“大上海计划”的道路改造、危房翻新、公共建筑和平民村建设来实现旧城改造,进而保障贫苦百姓的日常生活。
《尚书》曰“民为邦本”,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人本精神是匠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主脉。剧中所宣扬的以人为本,超越了建筑行业的局限,是为文化自信注解。
《筑梦情缘》聚焦建筑业,但并不囿于一行一业。主角们以技术建筑,以匠心建筑,更以中华五千年的瑰丽文明建筑。
不崇洋媚外,更不盲目自信,关于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之间的讨论是对坚守与传承最好的表达。
借助直白却深刻的台词输出文化自信的同时,《筑梦情缘》也以剧中人的行为对文化自信加以外化。
傅函君坚持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保留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汲取西方风格的营养,寻找扎根「旧」和标立「新」之间的平衡感,将两种价值融合到自己的图纸上。
沈其南研制“红砖”,甘心公开配方,从技术层面支持国家建筑业的发展,减少对“外国造”物件的依赖。
聚焦动荡年代,刻画匠人风骨、家国情怀,正三观、正能量的《筑梦情缘》以民国时期建筑行业历经起伏波折后的复兴映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成现实关照。在强剧情、强时代之上,加盖文化自信与现实主义的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