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妖怪的夏天》

短片可以打9分,是诗意的生活切片。长片可以打7分,是商业化运作下的“凡人神话”。

本质上,长片是一部超英片,讲的是“一个有瑕疵的超级英雄”的故事,超级英雄就是主角四人,尽管在设定上他们是“普通人”,但实际在故事中后段,他们已经显露出许多超英的特质,“普通人”的特征更像是为了让观众共情而披上的羊皮。

短片是一部真正关于“普通人”的故事,而且是隽永的,集中的,诗意的,张弛有度的。

一.
剧作结构
影片第一幕讲的是“卑微的打工人”;一件一件当代化的职场琐事最终烘托在这一幕结束的终极价值里:好友乌鸦被杀,辛苦努力的柴火被一把烧空——在职场中,人的尊严被践踏到谷底。

第二幕去镇上和找妈妈讲的是“尊严和高贵性的觉醒”;听到唐僧师徒的传说,给母亲孩子带包子——每个没有尊严的个体都有着向往尊严的内心,都曾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并背负着自己的责任。

第三幕“告诉大圣有陷阱”这一核心动作的动机,是在第二幕被交代出来的。
最后一幕更“现实主义”,因为没有放大“人被迫选择了尊严和高贵”(即过分夸张角色的意志力,但长片中过分夸张了)

小猪妖跑过去的时候,他不像长片一样“成为了高贵和尊严的选择本身”,因为它既没有抗衡邪恶的实力(不像长片一样能和黄眉对打),甚至都没有明确地选择要反抗邪恶(长片中是主角自己主动选择了拯救孩子,短片中则是主角偶然看到陷阱后被追杀做出的被动反抗)

但正因如此,猪妖表达出了更朴素的“普通人对于高贵和尊严的向往”。即向往一个在幻想中能拯救一切的人,一个自己仰慕的高贵的英雄。而作为普通人的猪妖愿意帮助牺牲去帮助这名英雄(而不是自己成为英雄)。而最终这个牺牲又被现实碰撞的头破血流(被大圣一棒子打死)


这个表达胜于长片,因为更落地,更现实主义,更接近普通人的精神。因为这一切的选择都是“普通人的选择”而不是长片中“开了大招的英雄的选择”。

而且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必须借由“西游记的原著”才能成立。既必须有深入人心的那个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形象,必须有既定的不必花额外笔墨补充交代的人 妖 佛关系,必须有所有中国人以“孙悟空”的视角观看过一遍西游记之后,再以猪妖的视角重看西游记时这种视角变换带来的新鲜感。
而这个设计是长片里没有的,因为长片最终选择“让猪妖成为英雄”,让真正的取经团队隐形。

二.
重看,发现牛逼的空镜头设计三则:

1.母亲给猪妖舀水时,猪妖抬头望天,有一个“坐井观天”的主观镜头,是洞口洒下的阳光和鸟,旁边是母亲的唠叨,搭配空灵悠闲的音乐。让人瞬间勾连起那些日常的午后,自己在家里也曾如此畅想过未来。瞬间的超越性和轻盈感,真正的高水平空镜头

2.开头开始于山坡,结尾call back山坡,悠闲的午后,在山坡上晒太阳,微风拂面感,悠闲感,开头增强代入感,结尾call back,仅留下木葫芦和红缨枪迎风飘扬,微风拂面,还是那个熟悉的日常感,但带给观众的是“此地空余黄鹤楼”式的伤感。

3.结尾猪妖躺在地上死了,师徒四人依次走过,小葫芦里的水缓缓地流着,如同涓涓小溪,最后干涸。像是猪妖生命的流逝过程,温吞,微弱,不是猛烈地流动,而是缓缓地,一个弱小而丰富的生命就此逝去了。



三.长片的商业性诉求

长片必须要卖座,要更多人看完爽,看到奇观,所以必须得有打戏,还得轰轰烈烈打一场。打的话,一定是要主角打,不然主角总不能看着大圣和黄眉打吧?
所以主角必须从普通人变成超人,编剧写下“变成超人的条件是要燃烧生命”的开大招的前提条件,是努力往回找补一些,不然彻底成为了一个超级英雄故事
所以是商业性催化了主角的“超人化”


重点是语气和视听的减法,让故事轻盈而可信

黄鼠狼的他者感

尽管并不是主角,并没有天赋,也想有尊严地活一把

如果要在一两个小时之内作出决定,许多人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压力和种种困难,理性地做决定的话,我们都会选择退缩。但是当我们在十秒内要冲动地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想有尊严地活一把。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在电影里代入了自己,高贵了一把,于是能原谅自己在现实里的龌龊。

这一版的核心魅力不如同短片一样必须建立在西游记的原著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