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人们常常会忽略路边许多黄色的条形引导砖——盲道。盲道是城市里的一种无障碍设施,旨在为视觉障碍者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讲求的是实用、安全和人性化。然而,盲道被自行车、广告牌、电话亭等障碍物占用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普遍存在,也曾有网友戏称,“盲道上除了没有盲人,啥都有!”

一则盲童学习走盲道的新闻,同样让人触动颇深。孩子蹲下身子,小手在盲道上小心地摸索着。网友留言的一句话,道出了盲人生活的不易: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3分钟的路程,要走半小时。我们为何鲜少见到盲人在外独自行走?盲道困境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盲道设计不合理、被肆意占用,这样的现实大大阻碍了盲人群体“无障碍通行”的能力。应该看到,无障碍出行并不是小众的需求。中国残联曾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在8500万以上。对于盲人来说,在外能够安全、畅通无阻的行走,是最迫切,也是最基础的需求。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需求不能被选择性忽略。

能否安全地外出活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盲道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合理、完备。有的盲道拐着“九曲十八弯”,有的则距离电线杆、树桩过近。在网上,人们讨论现代生活便捷程度的话题中,曾有网友回复,自己想带父亲坐轮椅外出,结果遭遇一系列“关卡”:前往商场购物,电梯和商场门口的栅栏和柱子导致轮椅无法进入,想去的景点也未设置残疾人士专用坡道,体验极差,也非常遗憾。

尽管渴望正常社交,但助盲设施的缺失,却让他们“步履维艰”。除了盲道被占导致视力障碍人士出行困难,其他服务残障人士的公共设施同样有待完善。部分地区大型公共场所未设置残疾人专用台阶、护栏,更无警示标识,有的护栏扶手中途突然中断,极易导致盲人跌倒。而导盲犬数量不足、社会接纳程度低等,也都是困扰盲人出行的重要问题。

或许,我们应当反思,在设置应急救助站、开发电子语音导航app等措施之外,那些最基本的城市无障碍设置是不是真正物尽其用,保障着盲人自由出行的权利。

一座城市的发展,应该温度与速度兼备。无障碍环境同样也是完善城市功能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残疾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所城市的包容度和文明程度。我们应该真真切切地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让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红利浸润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