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电影与“我”

二零二四年的七月十日,普通的周三,这一段字,我看完日历才写下来。最近觉得,我每天过着重复的、机器人一样的生活,伴随着失眠、咖啡因与短暂的喘息,如此机械地过了一天。晚上想到我的视频网站会员快要过期,但我这个月甚至没有用它看过一部电影,于是我打开了《走走停停》。在此之前,我不了解电影的梗概,也不知道是什么故事,我只是抱着一种停下片刻的心态,看完了这部电影。

前半段我在嗑着瓜子傻乐,后半段攥着包装袋和纸巾痛苦,我想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复杂性。我很喜欢导演表达的方式,画中画、纪录片,黑白与色彩,仿佛带着一点暗示和映射。

01.谁在追问生活的意义

尼采、叔本华,或者是哪个哲学家,谁年少无知爱装逼的时候不会信口拈来几句。人们一边痛骂人生,一边编辑个性签名:“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吴迪,一种北漂文青的缩影。仗着自己文艺逼的属性,做着总有一天出人头地的大梦,却只接到了生活的重锤。从北京回到故乡,只是一种不甘的妥协——肉体向生活妥协,灵魂妄图向梦想翱翔,然后还是被拽下来了。

冯柳柳,一种小镇女生的缩影。家长对女生说的话就是,呆在家里多好,找个安稳的工作,或者是早点让妈抱上孙子。柳柳做到了,她在一种框架里寻找梦想,最后还是无情的幻灭了。她想要走出家乡,但三年之后,还是回到了这里。好像赵雷那首很火的歌,歌词我有点忘了。

02.那里已经没有人了

吴迪在北京的家是什么样的?我记得是合租的逼仄的卧室,随处塞满的书,和无处安放的理想。舍友搬走了,书卖给了收旧货的,那里已经没有人了,也许也没有梦想了。

吴迪在故乡的家是什么样的?是一种更为真实、更生活化的场景。西瓜,冰棒,柠檬茶。灶台上的油污,摇晃的吊灯,晒褪色的床单。江美玲会用雪糕棒冻上柠檬味的冰块,吴双会用门框来锻炼,父亲和朋友排练演奏乐器。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争吵一边吃饭。

卧室外的门帘,总在有人进出的时候摇晃着。遥远的河岸,也许有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

等他们成为一块墓碑,等吴双去深圳的时候,吴迪一个人坐在茶几旁,门帘偶尔会被风吹到,但那时候的他明白,那里已经没有人了。

03.纪录片vs电影

人生总带着点装或者演戏的成分,即使生活没有观众,人们也更希望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装模作样的话剧团台柱子,半吊子上岗的导演兼编剧,在纪录片的镜头前相互客套,背地里唇枪舌战。

镜头也许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自己,但能反映出一种人设。

但正在拍摄的电影或许是真实的,一种年轻时的情愫,带着演绎表达了出来。但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也许正是某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是生活的小角色。

04.一点感悟

祝漂泊的人,有帆有岸。

祝理想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