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好莱坞往事》的初印象来自高中时候看的环球银幕,一次次翻阅几十页的专栏介绍,从曼森家族聊到昆汀的个人审美,从传统西部片聊到午夜的B级片,印象里那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夏天,在我有限的信息流里,大家都在谈论昆汀,那是我第一次身处“昆汀式”的影迷狂欢,就像是电影院熄灯的那一刻透过黑暗的呼吸声,所有人都在期待着银幕亮起时几千公里以外的影像。没想到最后真正想起来看这部电影已经是五年后的夏天,不过当年在环球银幕上的知识仍然留存在记忆里,那几乎是我对美国六十年代、对昆汀的印象的原点,之后的知识不过是以此为框架向上搭建。

《好莱坞往事》像是一个沙盒游戏,前半部分昆汀像是在炫耀他精心搭建的新玩具——一个巨大的平行宇宙好莱坞,后半部分则是在构建的世界里重演一次历史大事件。整部电影其实就像是一个游乐场,全天24小时的运行着,昆汀即是游乐场的建造者也是最忠实的游玩者,看这部电影有点理解大家观看昆汀电影获得的快感,他的电影一向都是自己的个人趣味集中输出,观众要做的就是不断攫取每个角落里精心埋藏的彩蛋。观影中,我们和昆汀的地位是不断拉近的,我们都作为影迷,通过这部电影找到共鸣,这也是昆汀的高明之处,他把他的审美高度凝结成几个朗朗上口的标签,暴力美学、反传统、恋足癖,人们通过观看他的电影获得了理解他、模仿他、跟他对话的渠道,在发掘这些标签的过程中企图与他共鸣。

《好莱坞往事》的时间轴是立体的,整部电影是一个载体,由某种松散的力牵引着,各个桥段并不按照叙事逻辑的分布在电影里,不同媒介的、新的与旧的、真的与假的纠缠在一起,戏里面嵌套这戏剧,现实中也可以上演剑拔弩张的决斗戏码(Cliff在农场),每当我们沉浸在某一幕中时,又被间离强行拖离剧情,不断的细微的反套路叙事积聚起能量,在最后一幕的暴力场景释放出来,这也就是昆汀电影的“爽点”所在。每个剧情都是不连通的无意义的,他们存在的意义大于要传达的内容,我们就在这种不断被打断的焦灼中,跟随昆汀俯瞰整个好莱坞。

这部电影仍然传承了昆汀解构和荒诞的基因,大到整个故事的框架(一个与现实相似但又不同的平行宇宙)小到细节和人物的刻画(李小龙、片场的间离),昆汀仍然像是一个极具破坏力的孩子,对他热爱的西部神话仍然抱有反叛和挑衅的态度。在那些经由电视屏幕播放的西部片里,善恶的秩序是绝对的,主角永远是赢家,也永远是兼具武力和智慧的传奇,但《好莱坞往事》里,最终两个贯彻正义的人,是两个无名小卒,他们更像是被命运推到此处成为了正义的判官,好莱坞的齿轮运转,在69年的八月将他们带入了风暴中央。这场旷日持久的疯狂像是一壶滚烫的水,翻腾着冒着泡泡,历史在往沸腾的顶点驶去,而他们,就忽然出现在了列车的拐角处,不经意改变了时间,不需要任何理由,好像一个玩笑。不过在昆汀的最后一笔里,还是读到了他反叛下的温柔,历史上的悲剧没有发生,在这个平行时空里,那场关于嬉皮士、关于传统好莱坞、关于他的童年的梦还在持续着,不断拖长,仿佛七十年代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