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821篇 作为电影,观赏性艺术性不输主题和内容。

休假的两周里,我一口气看了四部电影,报复性电影院行。

只有在看它的时候,默默地哭了很久,我心中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

《隐入尘烟》

我在本地有排片的第一天就冲去电影院支持了《隐入尘烟》,意料之中,非本愿地包场了,而且还是那一天那家电影院售出的唯一一张。

可是好作品,最后总会以各种方式闪闪发光。

能入围7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上映后从排片可怜到靠口碑延长放映,各路大V自媒体(电影/非电影类)从各种角度给予好评,群众口口相传。

喜闻乐见。

因为太喜欢了,所以我也想一己之力,用其他评论没着力的角度,写写我的真情实感。

01 艺术性和专业度,不输内容表达

历来能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电影,主题都需要与众不同,有深度,有话题,有对骨感现实的揭示。

所以,国产入围拿奖的作品,都离不开那几个话题,场景,甚至局限在一定的年代。

个中缘由也能理解,何况其他地区和文化的作品也是如此。

农村,边缘人物的寻常生活,最后不复存在的悲剧故事,隐隐作痛。

在观看之前,我想当然地以为,《隐入尘烟》也是内容表达和主题胜过一切,甚至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平庸。

...

但《隐入尘烟》出乎我意料之外得“好看”。

单纯就从电影质量的角度来考量,它都很优秀,很流畅,观众可以从电影镜头语言,剧本,场景,情感和情节的融合来欣赏,艺术观赏性很高。

我不该狭隘地因为刻板印象先入为主,低估国产电影人的付出和坚持,低估提名的含金量。

很伟大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经说过:最私人的就是最有创造力的。

能感动自己的,才有可能靠技术去感染观众。

导演对生养他的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才能把我从没见过的乡村生活,拍得那么细腻唯美,也终于明白了何为“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比李子柒更加原始,更加质朴,更有冲击。

仿佛乡土中国版的“小森林”,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可以看得到,非常多考究的镜头,非科班出身,但真的懂得家乡的美在哪里,用场景表现出他的审美情趣,无声胜有声地留白。

导演的情感并不晦涩高深,但他不带预设,不制造矛盾和焦虑,绝对不是美化苦难,日子再艰难,普通人不还是好好地扛着,认真努力地活下去吗?

...

对话和情节都少,节奏缓而不断,慢而不乱,所以导演更像是在创作一首诗,为这对苦命鸳鸯的短暂相守,记录下的诗。

前一秒还是家徒四壁的土房,辛苦搭建,片刻推倒;

后一秒看到风吹麦浪的旷达,在自然面前,在无常世事面前,谁又比谁高贵到哪里去?人类都是一样渺小,普通。

不过是两个被嫌弃的苦命人的搭伙,对话很少,哪里谈得上所谓的性格相合,三观一致,脾性相投。甚至专业演员海清,搭配导演亲戚,真农民大叔的奇怪组合。

但又忍不住为平淡夫妻特有的互动,无声浪漫感动,这才是我今年看过最动人的爱情。

...

麦子的一生,伴随着主人公的一生,心一直在隐隐作痛。

那么辛苦的日常,那么费力耗时间的一整年,收成只能换来2400块,那种超乎普通人的善良和老师,太让人难过了。

麦子有它的命数,被风吹随波逐流,被麻雀驴子果腹,艰难万险成熟后,被镰刀一割,最终完成标准的一生,麦子能说啥?

人的命数呢?

逆来顺受,脚踏实地,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完整表达。

所以我在电影院里无声哭泣,不是绝望,不是压抑,不是对黑暗麻木的心痛,我主观认为这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因为这可能就是普通人都会经历的生活挫折。

电影里那些人没有那么坏,他们只是自私又寻常,但我深深感受到人生底色的苍凉。

尤其是当下,更加应景了。

无力感,整体性低落,对这个魔幻世界,很多有能力有权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的利己操作的厌恶。

我甚至觉得自己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完成了一次放空,像一场冥想——

冥想界里确实有动态的方式,形式不重要,那种关注当下,沉浸其中,进而触碰到自己的内涵,才是真正的核心。

对小鱼苗,对麦苗都那么温柔的普通人,好希望他们能被生活一直温柔以待,再久一点。

...

02 艺术电影可以小众,但请别让它们灭绝

我很努力地在身边宣传,但我也清楚,它还是小众。

不喜欢,看不下去,看不懂,都实属正常。

只是,别让小众灭绝,偶尔给自己,也给小众创作一个机会,也许你只是不知道自己会喜欢它呢?

泛娱乐化存在于当下所有的文化领域,包括电影。

各种成功的商业系列电影,虽然都是由非常有才华和艺术造诣的人们打造的,

很刺激很顺畅很爽快很精彩,方方面面很成熟,但除却成功的头部IP还具有原创的故事性,大框架都是套路。一时的情感,无法做到长久的思考和感动。

因为它们失去了电影最初心的东西:

没有“启示”,没有悬疑(mystery),没有真正的情感上的危险感。

创作过程中,没有纠结痛苦,一点一点消除风险,习以为常流水作业,为了制作而完成任务,来满足一些特定的需求,被设计为有限的几个主题的各种变体。

...

我以前在写《爱尔兰人》影评的时候,写过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漫威的恩怨纠葛,提到导演对电影有自己的一套认知:

电影(cinema)讲的是“启示”——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启示;

讲的是“角色”——人的复杂性和他们充满反差、有时甚至自相矛盾的本性,他们能彼此伤害、彼此相爱,又能突然直面自我的那种方式。

是导演,是讲述故事的创作团队,而不是技术,深入人心。

电影和舞蹈,文学,绘画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银幕上遭遇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来自被它所戏剧化进行诠释的现实生活,并进一步拓宽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我也喜欢商业电影的热闹快乐,但真正喜欢电影的人,都不会希望当下的趋势没有好转:

电影趋向全球性视听产品,变成快速消费的完美产品,缺少电影最关键的东西:一个独立个体的艺术家的统一视野,即自由创作的意志。

...

这一点,放在当下各种文化领域,都是一样的问题。

同样地,我也坚信,一定有像《隐入尘烟》的导演一样,坚持初心,放平心态,力所能及攒钱,朴实的心愿,就是一部一部慢慢创作的人。

但这样的作品,有一部是一部,才真的可能出现伟大的作品。

至少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希望市场感受到,观众可以欣赏艺术电影,也愿意为原创买单,所以不要持续给与我们浅显简单的单一快餐文化(垃圾)。

03 写给自己,写给你们

我写了820+篇文章,几百万字,也还是nobody。

完全自由的写作方式,也没有参照各种成功模板,发展粉丝,做大做强,想办法让爱好可以养活自己,全职投入。

想来,用爱发电这么几年的我,也是挺任性的。

之前许下的小目标,原创1000篇也快达成了,我也在考虑:那之后呢?

但还是希望我还能够,不为日常生计考虑,继续有时间精力,投入做喜欢的事情。

我的偏爱不绝对化,不高尚,也没有什么审美或品味的优越感,只是单纯喜欢能冲击到我灵魂的各种美好事物,再将这些正面的内容传递出去。

人生逻辑总是大于商业逻辑,总有人想坚持一些没什么性价比,产出投入比的事情啊。

...

《隐入尘烟》的导演,陆续拿奖被看见,也算很成功,但我相信,许多普通人不管在什么方面,不管能不能有回报,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小小的的坚持。

这可能也是我被深深打动的原因吧。

哪怕现实骨感,哪怕不如预期,哪怕时不时emo绝望,但希望的微光依然还在。

作者:小冒,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腾讯新闻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